高鸿股份子公司1.09亿债务逾期
高鸿股份子公司1.09亿债务逾期
高鸿股份子公司存在6笔逾期债务,总额为1.09亿元,公司正与债权人沟通制定风险应对方案。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高鸿股份2023年度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的审计意见,公司近期更名为ST高鸿。2023年业绩亏损,且2021-2023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值,对债务和利息的保障能力持续恶化。此外,高鸿股份面临再融资压力,筹资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净流出状态。
债务逾期
6月12日,高鸿股份(000851.SZ)公告称,下属子公司存在6笔逾期债务,公司为这些逾期债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总额为1.09亿。
公告显示,子公司逾期债务涉及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借款和保理等,高鸿股份正与债权人沟通,制定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尽快解决逾期问题。
高鸿股份称,上述对外担保及债务部分逾期事项,公司可能会面临需支付相关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息等情况,进而导致公司财务费用增加。
债务逾期可能导致高鸿股份融资能力下降,进而加剧资金紧张状况,可能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小债看市》统计,截至2023年末,高鸿股份及关联公司担保合计13.64亿元,占净资产的47%,需关注公司担保代偿风险。
今年5月,因信息披露不准确,贵州证监局决定对高鸿股份、公司董事长付景林、公司董事会秘书丁明锋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高鸿股份2023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的审计意见,且其2021-2023年度连续三年经审计扣非净利润为负值,近期高鸿股份更名为ST高鸿。
业绩巨亏
据官网介绍,高鸿股份是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集团)发起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于2003年上市。历经二十多年发展,高鸿股份逐步形成了数智化应用、信息服务和IT销售三大主营业务的产业布局。
从股权结构看,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高鸿股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2.86%,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高鸿股份为国内车联网龙头企业,主要开展通信芯片定制、行业应用平台及安全解决方案的研发等,面向智慧高速、城市道路、园区、港口、矿山等应用场景提供专业的智能网联解决方案。
2024年一季度,高鸿股份实现营收8.45亿元,同比减少31.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3年高鸿股份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持续为负,分别为-2.51亿元、-1.96亿元、-2.17亿元、-2.77亿元、-15.89亿元,亏损额度持续扩大。
另外,高鸿股份经营获现能力也在恶化,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86亿和-1.56亿元。
截至2024年一季末,高鸿股份总资产有68.87亿,总负债35.96亿,净资产32.91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2.21%。
《小债看市》分析债务结构发现,高鸿股份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债务的89%,债务结构待优化。
截至相同报告期,高鸿股份流动负债有31.87亿元,主要为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公司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10.1亿元。
相较于短债压力,高鸿股份的流动性吃紧,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有8.56亿元,不足以覆盖短债,且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其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
此外,高鸿股份还有非流动负债4.09亿元,主要为其他非流动负债,公司长期有息负债合计为3709.5万元。
整体来看,高鸿股份刚性债务规模为10.47亿,主要以短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29%。
从融资渠道看,作为上市公司,高鸿股份渠道并不多元,除了股权融资,还通过应收账款融资。
现金流方面,2022和2023年高鸿股份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均为净流出状态,分别为-6.84亿和-2.09亿元,公司面临一定再融资压力。
从资产质量看,高鸿股份应收账款高达13.12亿元,较2023年末有所增长,不仅对资金形成占用,还存在一定回收风险。
总得来看,高鸿股份2023年业绩亏损,且2021-2023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值,对债务和利息的保障能力持续恶化;筹资性现金流净流出,面临再融资压力;资产质量一般。
频繁转换赛道
成立之初,高鸿股份原本是一家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从2013年开始,高鸿股份开始布局智能制造、车联网等业务,围绕汽车、电子信息、物流细分领域,推出MES等。
2016年,高鸿股份已成为国内车联网龙头企业。近年来,车联网商用不断推进,高鸿股份似乎开始进入收获期。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市场期待高鸿股份大赚一把之时,高鸿股份却将车联网业务处理掉了。
2022年5月,高鸿股份发布公告称,向第一大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转让所持有的高鸿智联25.23%股权,转让价格为4.2亿元。
随后,高鸿股份收购资产、筹划定增募资,全面开启向工业互联网领域转型战略。
因为处于培育期,近年来高鸿股份的经营业绩数据有些难看,公司为何要转让车联网业务资产进而全面进军工业互联网业务,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