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doczj.com/doc/c714615234.html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于1960年创作的一首优秀琵琶作品,以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特有的节奏,描绘了明月皎洁的彝家山寨和青年人欢歌跳舞的场面。

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作品于1960年开始创作,经过多次修正,于年底定稿。”

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

《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作品结构特征及情感表达: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9个段落,引子和尾声相互呼应,中间部分层层推进,最后一段具有倾诉性,引发无限遐想。

  • 民间素材音乐的应用:以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融合了《海菜腔》和《烟盒舞》的元素。

  • 装饰音的艺术化表现:运用推、拉、吟、揉等左手技法,以及扫、拂、滚、轮等右手技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 节奏的自由化和形象化: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动力和动感。

在演奏技法上,《彝族舞曲》也有许多创新:

  • 首创“四指轮”技法:右手从食指到小指顺序从弦的右边拨到弦的左边,将大指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伴奏声部,形成复调对比旋律,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 运用轮指:在不同风格的曲目中,轮指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它在书法感情上有很大的潜力和很独特的效果。

  • 音量控制:通过指甲经过弦的阻力感来控制音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乐曲结构分析

《彝族舞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具体结构如下:

  • 引子: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 第一部分(A):主题源于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配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写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 第二部分(B):运用多段体结构创作,节奏更加鲜明,表现了彝族青年粗犷的性格。其中第3小段是乐曲完成由慢到快情绪转变的过渡,第4小段是第3小段的第一次变化展开,第5小段是第3小段的第二次变化展开,第6小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7小段是以引子中悠扬的笛声为素材进行展开。

  • 第三部分(C):是乐曲第1小段和第2小段的变化再现。第8小段是由第1小段变化而来,第9小段是第2小段的压缩再现,最后在泛音上结束全曲。

文化价值

《彝族舞曲》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它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欣赏《彝族舞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