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崛起:从仰视到平视,文化自信的觉醒
中国电影崛起:从仰视到平视,文化自信的觉醒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年电影票房达到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高达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更折射出中国观众文化自信的提升。
杭州一家影院的春节档电影海报(2024年2月16日摄) 龙巍摄
从仰视到平视:文化心态的转变
在南京,电影博主"阿喵"的选择颇具代表性。面对《沙丘2》《功夫熊猫4》等好莱坞大片和《飞驰人生2》《灿烂的她》等国产新作,她最终选择了《沙丘2》,但观影体验却让她感到不适:"真不懂张震那个角色为什么如此无脑,可以捧白人,但不要踩亚裔好吗?"
这种心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中刻板印象的反感。从白人女性的性感形象到亚裔男性的刻板角色,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偏见越来越难以被中国观众接受。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曹荣荣指出,这种转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好莱坞自身陷入IP迷信,价值塑造显得生硬;二是中国观众对自身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在增强。
祛魅与重建:文化自信的体现
2023年,"底壳宇宙"社群发布的"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CDI指数)"显示,中国CDI指数从2022年的84.54上升至2023年的100(满分为100)。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更折射出中国观众文化自信的提升。
在时尚界,中式审美的崛起同样引人注目。2023年双11期间,马面裙在淘宝卖出73万条,2024年春节期间,山东曹县仅龙年主题马面裙销售额就超过3亿元。这种现象级的消费热潮,体现了中国审美不再依赖西方定义。
中国电影的独特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潘妮妮认为,中国电影的成功是国家政策、市场实力和观众选择三重作用的结果。这种成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的。
在生产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不断提升,特效水平已与国外大片媲美。在消费端,乡镇影院覆盖率已达36.9%,票房占比稳定在20%左右。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
挺立文化自信
多位专家指出,祛魅之后,更重要的是建设。重建需要标准,需要底层的数据框架与价值建构,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也更好地把握文化殖民与文化全球化,以及本土化与包容性之间的关系。
专家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得到建构和形塑的。在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强,需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汇通。
正如潘妮妮所说:"文化仍然是不同国家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中国文化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电影票房上,更体现在全球观众对中国故事的认可上。这种文化自信,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