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治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治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hczgyy.cn/show-522.html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类、病因、症状表现、体征表现、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0.5%,并发症发生率为12.8%。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1.5%-3.2%,1年病死率为3.4%-6.0%;病后3个月致残率为14.6%-23.1%,1年致残率为13.9%-14.2%。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率为6.5%,1年卒中复发率为1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使脑细胞因缺血而坏死的一种疾病,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需紧急治疗以恢复血流。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疾病分类

  1. 完全前循环梗死。梗死发生在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2. 部分前循环梗死。梗死仅涉及大脑中动脉的某一分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失语。
  3. 后循环梗死。梗死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偏盲。

病因(TOAST)分型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 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 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cm。
  • 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1. 心源性栓塞: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1根以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2. 小动脉闭塞:此亚型在其他分型方法中被称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无大脑皮质受累的表现。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支持该型诊断。CT或MRI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脑干、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cm。若患者有潜在的心源性栓子或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可排除该亚型诊断。

  3. 有其他明确病因:除外以上3种明确的病因,有其他少见病因所致的脑卒中。如凝血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结核、钩体病、梅毒等),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辅助检查可提示有关病因。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4. 不明原因型:经全面检查未发现病因者,辅助检查不完全者或存在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确诊者。

症状表现

  •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 突然出现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
  •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严重时可能导致偏瘫。
  • 突然感觉偏侧面部或肢体麻木。
  • 突然出现视物不清,视物双影、偏盲等。
  • 突发昏迷,意识不清。

体征表现

  1. 意识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 肢体瘫痪。出现偏瘫或全瘫,表现为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
  3. 感觉障碍。出现感觉异常或丧失,如麻木、疼痛等。
  4. 语言障碍。出现失语、构音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等。
  5. 眼部症状。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眼球震颤等眼部症状。

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溶解血栓。溶栓药物通过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栓溶解。
  2. 恢复血流。溶解血栓后,血管恢复通畅,血流得以重新建立,从而缓解缺血症状。
  3. 保护脑组织。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溶栓治疗适应证

  1. 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 年龄>18岁
  3.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1. 最佳时间窗。发病3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溶栓效果最好,3-4.5小时溶栓较佳但禁忌多,4.5-6小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2. 时间窗的重要性。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3. 时间窗的影响因素。时间窗的长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溶栓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

溶栓禁忌症

  • 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等)
  • 既往颅内出血史
  • 近3个月有严重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 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
  • 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 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
  •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 活动性内脏出血
  • 主动脉弓夹层
  • 近1周内存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 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 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或其他情况
  • 24h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
  • 口服抗凝剂且INR>1.7或PT>15s
  • 48h内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或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PTT、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Xa因子活性测定等)
  • 血糖<2.8mmol/L或>22.22mmol/L
  • 头颅CT或MRI提示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专家评估和支持

  1. 急救原则。在评估疑似卒中患者的气道、呼吸、循环功能时,应遵循急救原则,优先评估这些重要生命体征。
  2. 严格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意识,凝视、面瘫、视野,上下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语言、构音障碍及忽视11项内容,评分范围为0-42分,正常评分为0,评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溶栓治疗后2h内每15min进行一次,然后每30min进行1次,持续6h,以后每小时1次持续至溶栓后24h;
  3. 建立静脉通路。在救治操作的同时或间隙,常常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GPS)。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留置肘正中静脉留置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