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工新人到资深工程师,半导体产业中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从理工新人到资深工程师,半导体产业中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从毕业到就业、新人到资深,半导体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似乎很固定且稳定,好像一考上电机系就注定要走上这条路一样。然而,半导体产业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还要丰富,未来的职业选项也更多元,看你想要怎么走!
本篇文章会从理工新人的求职方针,一路探讨到资深工程师的职业规划,从头到尾为你详细介绍半导体工程师的各种职业可能性。
本文目录:
理工新人如何职业规划?用3个问题衡量
半导体产业是许多电机、电子、资工系毕业生的首选。不过比起盲目追求半导体,也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帮助你更有系统地厘清自己的需求、条件、求职选项,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
是否要继续升学?硕博起薪更高
"是否继续升学"是新人首先需要思考的一环。其实理工科系学生心里都有底:念研究所未来起薪会更高。在半导体产业中,硕博士生的平均月薪起薪比大专毕业生高2万元左右,求职选项也较多,所以许多半导体工程师、HR、学校教授、学长姐都会建议继续升学。
当然,千万不要被这个想法绑架了,毕业就职并不是"有念硕士就算成功"的二分法;大学毕业即就业也有相对的优势,如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前评估职业方向等。
要应征哪种半导体公司?大企业优先
和其他产业不同,在半导体产业求职时,普遍观念是建议"大企业优先",如台积电、联发科等本土,或是英特尔、高通等外商芯片龙头。
虽然也有人认为,新人在大企业中会较难培养自身能力、未来选项会被限缩,不过其实大型半导体企业能带给你产业视野、组织制度、资源培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产;且在大企业开拓视野后,未来要转职到中小企业会更容易、阵痛更短。
要应征哪一种职缺?不画地自限
半导体产业可以分为IC设计、IC制造、IC封装等三部分,这三部分又能细分出许多工程师职缺。许多迷思会擅自将大学科系与这些职缺和大学科系"连连看":资工系去IC设计、机械系去IC制造、化工系去IC封装……等。虽然这些科系的所学确实是求职的优势,不过这不代表求职者要被限制在这个框架之中。
"跨领域"的能力在各司其职的半导体产业中意外地重要,不仅让跨部门工作更顺利,有跨领域能力者在跳槽时也会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新人求职时可以先选择相应的职缺,但也别忘了精进其他能力!
➤ 延伸阅读:想加入护国神山吗?先知道半导体产业需要什么人才|产业现况、履历撰写、面试问题
求职前,先评估半导体工作的3个特点
在把半导体产业奉为梦幻职缺之前,也别忘了要考虑半导体工作的特点,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如果只考虑工程师的高薪而忽略随之而来的风险,很难在产业中走得长远。以下是半导体产业的3个主要特色,如果有其中一点与你的理想冲突,可能就要再想一下:
工作强度与专业要求
"工程师的肝是黑色的"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反映了半导体产业的某些特点。在这个讲究精密、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的产业中,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共同努力,以确保系统的完美运作。
在这种背景下,"轮班制"成为了半导体业的一个特色。这种工作模式意味着工程师可能需要适应非常规的工作时间,有时甚至需要随时待命。
工作性质与成就感
半导体公司的生产线虽然已经高度自动化,但仍有一些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可能看似琐碎或重复,但实际上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的。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工作性质可能不那么令人兴奋,可能难以立即感受到个人成就感。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任务实际上是整个复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半导体产业也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高阶职位,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
工作环境与时间安排
现在软件、营销产业都开始学习欧美"弹性工作"的风潮,员工可以自行决定要进办公室还是居家上班、弹性调整工作时间。然而,半导体产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工作地点相对固定,较难采用这样的工作方式。
这种工作模式看似缺乏灵活性,却也有其优势。例如:提供更稳定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团队协作和即时解决问题。对于喜欢规律生活的人来说,这种工作方式可能更合适。
在考虑进入半导体产业时,思考这些特点与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方式是否相符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工作观、需求、偏好都不同,没有完美的工作,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 延伸阅读:【职业开箱】台湾半导体荣光的幕后功臣?硬件研发工程师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必备技能
资深工程师的职业远景:内转、升迁、跳槽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原地踏步,积累一定的年资之后,一定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待遇可以提升,不仅是为了钱,也为了追求自身的成就感。
半导体产业的工程师想要推进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话,有几种固定的管道;这些管道可以大致区分以下三种:内部转职、垂直升迁、跳槽外部
内部转职
半导体企业为了改善以往产业中"左手招人、右手裁员"的现象,近年来对于员工的内部转职请求非常的支持,希望可以用最低成本将公司内的人力妥善安排。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内部转职既不会升职加薪,也无法像跳槽一样大破大立,无法对职业生涯造成显著影响,不过这并非事实;内部转职可以让你低风险、低成本转换跑道,累积跨领域的能力,开启多元的技能树,进而成为未来争取更好条件的筹码;且年资还会继续计算。
垂直升迁
垂直升迁是传统价值下的主流目标,员工相信只要积累了一定的年资与能力,可以升值到管理层、甚至更高,以得到更好的待遇及更高的地位。
在半导体产业中,要升一个职等平均需要花4~5年,且会随着产业环境的波动而改变。如果你对于工作上的追求是稳定性与安全感,在同一个职位埋头苦干,默默等待机会降临也是一常见做法。
向外跳槽
跳槽在高科技产业中极为常见。企业会不惜开出高薪延揽人才,期望可以透过挹注新血的方式让自己更加壮大。因为企业愿意高薪挖角,跳槽也成为了许多工程师推进职业生涯的选项。
一般来说,要跳槽到待遇更好的企业通常需要积累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3年内跳槽顶多算是企业间的平行转职;如果已经在一间公司拼到主管职,通常跳槽后会有极为显著的待遇提升,可见主管的养成不易,企业都抢着挖。
另一个优势是前面提到的"跨领域能力"。跨领域能力在猎头、人资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相较于在一个领域做到专精,拥有跨领域的能力是企业在挖角时更向往的;这也变相赋予了内部转职另一层意义:未来更容易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