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战时期的西沙驻岛民兵
西沙海战时期的西沙驻岛民兵
1974年1月19日,南越军队入侵中国西沙群岛,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的自卫反击作战。在这场战斗中,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西沙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沙民兵的组建与训练
西沙民兵不同于内地民兵,他们以军事任务为主体,军事训练为目标,相当于一支不穿军装的人民解放军。自1969年开始,广东省海南区革委会和海南军区联合发文,逐年下达定额人员指标到海南行政区各个市县。民兵的征召条件包括:年满十八至三十岁的农村男性民兵;政治条件按现役征兵政治审查条件执行;身体条件按应征青年体格目测条件执行。
西沙民兵的制度与部队基本一样,实行二年制期满才能退伍,一年满才有一次十五天的休假。工作表现积极者可留队及提拔干部。当时西沙民兵共有五个连队,包括一连、二连、三连、高炮连、机关连,总人数约六百余人。
英勇的战斗历程
1974年1月15日,南越军舰驱赶中国在金银岛与甘泉岛作业的渔船,并炮击甘泉岛上的国旗。1月17日晚上,西沙驻永兴岛民兵50多人赶达永乐群岛前线。1月18日,又派出第二批一个排三个班的民兵赶往广金和琛航岛。
1月19日,南越伪军进攻琛航岛,驻岛民兵一排二班的战友们视死如归,手持钢枪,面对面地用刺刀对着敌人的胸膛,把侵略者逼下海滩,赶出国土。在罗豫孝排长的带领下,民兵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退了南越军队的进攻,打死打伤敌军,缴获了敌军的机枪、步枪、弹药,保住琛航、广金两岛不受敌人的侵犯。
在西沙的自卫反击战中,西沙驻岛民兵两人荣获一等战功,两人荣获二等战功,几十人荣获三等战功,一个集体荣获二等战功。
战后的转型
随着西沙海战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沙,西沙民兵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西沙移交海军防守,民兵们交接好武器弹药,光荣退伍回海南各地。有的同志受到政府的安置就业,有些同志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西沙民兵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冲在护卫国土、对敌斗争的第一线,许多人退役后又回乡辛勤劳作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忠诚朴实,任劳任怨,对国防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功绩。
崔兴昌(曾用名:崔道瑚),1948年出生,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裕后村委会衙后村人。
崔兴昌(崔道瑚)被西、南、中沙群岛革委会和人武部评为1973年度先进工作者。
一份当年审批表的节选内容。
西沙民兵的高炮连装备。
机关连由西沙革委会、武装部、医院、雷达站、气象站、供销站、发电站、机修站、水产站、粮所等单位民兵组成。
右起:钟日弯(原机关连,西沙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胡耀明(原高炮连副指导员),夏可民(原三连),三人在战时都编在广金排二班,均荣获三等战功。
广金岛战场遗址。
崔兴昌(前排左三)保存的参加西沙永乐群岛广金岛自卫反击作战的一排部分同志当年的合影。
1974年8月,西沙永乐群岛广金岛民兵排的民兵们在海上练武。
崔兴昌保存的永乐群岛民兵的钢盔。
崔兴昌(后排左)等三名西沙民兵作为代表(前排左吴承春,右蔡开标),2019年1月受邀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纪念西沙海战胜利45周年大会”。
原西沙海战海上编队副指挥王克强将军向西沙民兵代表崔兴昌赠送纪念品。
左起:王当琳、吴先锋、陈有智、符周刚、崔兴昌。
左起:陈有智、王当琳、黄国新(原西沙海军参战老兵)、崔兴昌、吴大雄。
左起:陈阮铭(陆军参战老兵)、崔兴昌、吴淑军(参战陆军老兵)。
西沙参战民兵代表与海陆军参战老兵一同祭扫三亚红沙西沙海战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