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对项羽和刘邦的褒贬中感受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境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对项羽和刘邦的褒贬中感受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境界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7354205_121160024

读《史记》时,常常有一种感觉,会觉得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地有盖世英雄气概,而把刘邦写得这样的流氓无赖。但是,司马迁真的全然推崇项羽而贬低刘邦吗?

真正能反应司马迁对二人态度的关键地方,其实是《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结尾处的"太史公曰"的评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是说他自以为可以用攻伐征天下,不能与民休养,得天下不过五年就身败,临死前还不思悔悟,却自认为"非战之罪","岂不谬哉"?

而对于刘邦的评论是,天下纷争而终于秦的统一,可秦国统一后还是以严刑峻法治国治民,最终失了天下。刘邦能够改掉这些弊病,不折腾人民,是"得天统矣"。

对于帝王,最重要的评价其实就是你治国的成就和成效,而我们看这两个评价,刘邦的评价可比项羽高多了。

而作出这个评价,司马迁并没有任何讨好当权者的成分因素在。所谓二十四史,除了《史记》,都有官方修史的背景在。而唯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虽然是太史令,可他们著史记却是要"成一家之言",而此时的史笔文风也没那么多为统治者避讳和美化的东西,所以你对比汉书和史记,会发现很多对刘邦形象不利的笔法都改掉了,有名的例子就是《史记》写刘邦得知韩信死了,是"且喜且怜之",而到了《汉书》则是"且喜且哀之",两者差别在哪?前者点出刘邦知道韩信是冤枉的,所以有怜惜之情,但不见得有什么悲哀的情绪。而后者则想要粉饰说刘邦有情有义,对韩信之死感到哀伤。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读史记,会觉得喜欢项羽,而不喜欢刘邦呢?这个本身和项羽的贵族出身和贵族气质,而刘邦的平民出身和庶民精神有关。

《史记》确实有推崇项羽的地方,比如写他垓下突围之战,写他乌江自刎把头颅送给故人,这些都写得极是悲壮雄烈。《史记》也确实有贬低刘邦的地方,比如写他给儒冠撒尿,可儒生帮他进行一番朝礼演练后又感慨这才知道皇帝之贵,这些都写得一个很无赖形象来。

有人就据此推测说,因为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了宫刑,气不过老刘家,所以在文字上出气。这个其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大低估了司马迁作为大历史家的格局和视野了。

其实这两种对比,前者恰恰是一个贵族豪杰气质的体现,这种贵族气质看起来很美,可恰恰是因为太高高在上而很容易忽略一般平民,所以你看项羽对手下人一点点小病都要关怀备至,可封赏起来很吝啬,而且动不动就屠城。而后者恰恰是一个平民英雄精神的展露,所以刘邦虽然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地骂人,可是不仅封赏很舍得给,而且对于投降他的很宽容,你也几乎没看过他屠城。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恰恰是要说明楚汉争霸,其实就是平民精神对贵族精神的胜利。

要说《史记》最重要的推崇项羽之处,并非写他的英雄气概——史记笔下很多反派都写出了壮丽的色彩,这不仅是太史公的史家浪漫,也是战国时代形成的传统贵族气质在当时的遗留;而是《史记》把项羽单独列为本纪。这个在后来的《汉书》和《资治通鉴》都删去了,不再把项羽作为曾经的天下之主看了。

但是,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经过后来的经学正论的洗礼。那时的普遍观点,依然认为灭秦的就是项羽,而刘邦是从项羽手里夺得天下,而不是从秦国手里。从秦到汉,中间是有西楚霸王阶段,甚至在司马迁之前,还有认为陈胜的张楚也可以算是在楚霸王之前的短暂正统政权阶段。

每每读史记,我总是越发地生出敬畏之心,太史公司马迁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历史家!读《史记》,读的不仅仅是他对史料的记载和整理,更要看到他如何以这样一种高度和格局来实现对历史的呈现。而这种高度和格局,其后的二十几史都再也无法企及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