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而有光輝:談《論語》中的「富而好禮」
泰然而有光輝:談《論語》中的「富而好禮」
在孔门之中,最懂得经商理财的弟子首推子贡,后人常将他与同样经商致富的陶朱公范蠡并称,而写下“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联句,甚至被民间信仰奉为财神。“富而好礼”这个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对子贡的贴切描述。
从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谈起
提及具有德行操守的君子,一般人脑海中常会浮现颜渊安贫乐道的典型。其实儒家并不排斥富贵,重点是如何“素富贵,行乎富贵”——即拥有富贵时,依然能笃行君子之道。在孔门之中,最懂得经商理财的弟子首推子贡,后人常将他与同样经商致富的陶朱公范蠡并称,而写下“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联句,甚至被民间信仰奉为财神。“富而好礼”这个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对子贡的贴切描述。其实这个词语,正出自《论语·学而》中子贡与孔子的问答,想要探究其中的深意,还得从这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谈起: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白话文中往往将“贫穷”作为一个词,其实“贫”与“穷”并不等同。“贫”是没钱,常与富相对比;“穷”则是没有职业,常与“通”、“达”相对比。在上述对话中,子贡请教孔子的是面对“贫”与“富”的修养课题。
子贡说:“如果处在财货匮乏的环境,能够不谄媚于人;处在财货充盈的环境,能够不骄慢于人,这样不卑不亢的修养如何呢?”孔子回答:“这样的修养已经不错了。但是还比不上虽财货匮乏,内心却充满喜乐的人;以及虽财货充盈,却喜好实践礼的人。”
子贡听闻老师的教导后,颇有体悟,因此引用了《诗经》〈卫风·淇奥篇〉中的句子,说道:“《诗经》提及,工匠运用切、磋、琢、磨的细致工法,施之于兽骨、象牙、玉、石之上,而制造出精美的器具。在君子之道的修养上,也是如此地自我精进吗?”孔子听闻以后赞许说:“端木赐(按:子贡之名)啊!我可以开始跟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善于将我所告诉你的道理与诗句相连接,进而体悟到诗句背后的深刻意涵。”
沉浸式阅读的三个提问
初步读完这一章,而且大致了解以上意思之后,我们多半会承认子贡的聪敏颖悟,但未必觉得此章有何深意,只不过就是说明精益求精的重要性罢了!然而,如果能进行“沉浸式的阅读”,把自己带入到孔门问答的情境里,让经典中的对话,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会。宋代大儒程伊川就曾提示过阅读《论语》的这种方法,他说:“学者读《论语》,要将孔门弟子所问,为己所问;圣人答处,作今日所闻,方有益。”
通过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我们对于这段对话,至少可以提出三个问题来进行思考:
- 子贡是基于什么目的而向孔子提问题呢?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什么孔子只认为“可也”?
- 子贡与孔子所说的处贫、处富的心境,有何差别?
子贡与孔子所问所答的深意
每人在生命中都有可能经历贫与富,如何处贫、处富,是非常切身的课题。世人的一般情况往往落于“贫而谄,富而骄”,因为贫者自我感觉卑微,当然会有谄媚、攀附的倾向;富者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容易气势凌人、洋洋自得。《礼记·坊记》中就提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贫者生活匮乏,容易有偷盗行为,富者则容易因得意忘形,而有淫乱行为,这都是人之常情使然。
子贡提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则是在人之常情上,进一步加以修养的结果。但仔细加以观照,“贫而无谄”之人,常以固穷之操守孤芳自赏,对于富者可能抱有防卫心,甚至带有几分不屑与之为伍的傲岸;而“富而无骄”之人,虽然能做到不骄矜,但内心之中如果依然存在贫与富的“对立相”,也就很难避免隐微的优越感。
所以孔子进一步提出“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一中忘却贫富对立相、内心饱满充盈的生命状态。如果说“无谄”、“无骄”仅是消极地约束自身恶的习气;那么“乐”与“好礼”则更能积极地面向所追求的美善价值。“贫而乐”最好的例子就是颜渊的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从未树立贫富之间的对立相,而是完全浸润在自己进德修业的快乐之中。“富而好礼”者也是如此,而这正是孔子所期许于子贡的。子贡听懂老师对自己的期许,并由此领悟了《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进德修业上的深意,无怪乎孔子如此欣慰,想跟子贡好好讨论《诗经》了。
于此可以体现儒家的处世态度,更可以看出子贡的善学与颖悟,以及孔子随机指点的教育手法之高超。
礼对于富者的意义
“贫而乐”与“富而好礼”,可谓具体说明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君子修养。但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既然是立身处事的根本,为什么特别针对富者、而非贫者来强调礼呢?
- 礼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体恤
- 礼使生活有所节度、有威仪
- 好礼者是具有核心价值的文化人
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富而后教”,必须让人民生活无虞,才让他进一步教化,因此不能期待衣食匮乏的贫者修习礼乐。而礼在周代不只是仪式而已,还是人生各个领域的规范与文明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好礼”者,必然是具有核心价值的文化人。针对富者而强调“好礼”,在今日社会依然适用,也就是希望资本家、企业家能够不唯利是图,而能具备文化理想与核心价值,发挥社会责任与影响力。如同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所说,创造出“隐性的富”。
泰然而有光辉
一个“富而好礼”的君子,自然能够做到“富而无骄”。这种无骄并不是强自克制的,而是由内而外、安舒宁静的。在《论语》中,孔子用“泰”这个字来加以形容,他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意思是,君子虚心待人,所待之人,无论多数或少数、大人物或小人物,他都抱持敬意,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
其次,谦和好礼之人,除了身心安泰以外,更能使其生命具有光辉。在《周易》谦卦的《彖传》中有两句很美的话:“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意思是具有谦德者,若处在尊高之位,他的德行将会更加光明盛大;而即使处在卑下之位,也能赢得一切人的敬重。
人生中的贫与富,不一定是人们能完全作主的;但处贫与处富的心境,则可以通过经典智慧加以磨洗、升华。泰然而有光辉,正体现了“富而好礼”者的生命境界。
本文原文来自readc.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