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艺术鉴赏入门指南:掌握欣赏创作的三大要点,培养艺术感知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艺术鉴赏入门指南:掌握欣赏创作的三大要点,培养艺术感知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platform-a.art/article?id=c6c53b82-d104-4fd0-867e-934f268354c8&srsltid=AfmBOoqERrk04pht9V0mRIVCtEFyKYGZaFhw4quNk2kRI3MDn6Csmqni

艺术鉴赏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品味,还能在精神层面带来宁静与力量,同时增强职场能力。本文将带你了解艺术鉴赏的五个阶段,并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和实用的观展建议,帮助你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

为何要学习艺术鉴赏?解密「懂欣赏」的好处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拥有艺术鉴赏力?艺术遍布我们的生活,而拥有鉴赏能力将带来不同层面的优势。因此,下面我们将针对个人、心灵、技能、思维4大面向,解密拥有艺术鉴赏力的好处。

- 提升自身艺术品味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品味、美感都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受过特殊艺术教育、拥有优渥的经济条件的人才能享受艺术。但其实不然,艺术品味与天分并没有绝对关连性,并且可透过时间积累而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提升艺术品味的潜力!

拥有好的艺术品味是打造理想生活的关键,除了提升对于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也更能洞察艺术品当中的美。甚至若未来有收藏的打算,培养好艺术鉴赏力,才能使挑选眼光更加独特,也不容易出错。

📖延伸阅读:艺术收藏入门:从0开始说明投资、挑选、欣赏艺术品的眉眉角角!

- 体会艺术融入生活的美好

艺术的本质不仅于高高在上地展示在美术馆、艺廊中,更重要的是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启发人心、带来意义。精神层面而言,拥有艺术鉴赏力宛如拥有了净化心灵的「超能力」,可为生活注入平静及力量。

- 增进职场能力

《逻辑式艺术鉴赏法》一书指出,在近期的日本职场中,学习艺术鉴赏掀了一股潮流,因为它们认为艺术对于工作有帮助。除了美学素养外,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力、沟通力也是养成艺术鉴赏能力伴随而来的优势,而这些也作为面对变化、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绝佳利器。

- 获得思辨的能力

学习艺术鉴赏不只是感性族群的专利,理性思维也作为艺术鉴赏中重要的一环。许多艺术品背后反映了时代议题、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因此,对艺术品思考、解读的过程中,就如同一步步扩大脑中的数据库,在理、感性的反复诘问之下,从中学提升思辨的能力。

📖延伸阅读:多看画有益健康?艺术创作与观赏的疗愈指南

艺术鉴赏5阶段︱剖析你如何「欣赏」创作

在理解艺术鉴赏力的伴随而来的优势后,也许你脑中会浮现这个疑问:「我不知道现阶段的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如何?该怎样提升?」

根据美国当代艺术教育典範学者Michael J.Parsons的研究,学习艺术鉴赏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主观偏好(Favoritism)、美与写实(Beauty and Realism)、原創表现(Expressiveness)、形式和风格(Form and style)、自主判断(Autonomy),不妨透过下表,自我测评看看现在的你属于哪一个阶段?

阶段1:主观偏好

对艺术品的理解停留在「直觉感受」,大多以自身经验去判断喜欢与否。

阶段2:美与写实

以「物象形似」作为判断艺术品的标准。

阶段3:原創表现

考量到艺术品背后的「情感问题」,且能够更全面性的思考。

阶段4:形式和风格

将「社会意义」纳入欣赏的考量。

阶段5:自主判断

将意义、价值观融会贯通,如同评论家般拥有自我的见解。

欣赏艺术创作3大要點

介绍完艺术鉴赏的5阶段,接着,当实际走进美术馆,「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可以朝哪些层面着手?这边提供一个关键概念:「由大观小」。藉由循序渐进地跟随以下3要点:了解作品基本背景、观察作品本身、深入探讨,即可一掀艺术品的神秘面纱!

1. 了解作品基本背景

首先,在欣赏一幅陌生的艺术品时,我们可以透过它的基本背景,来概览作品的轮廓。

2. 观察作品本身

次之,在了解基本背景后,回归到「欣赏」层面,透过肉眼仔细观察。

👉 题材:这幅作品画了些什麼?

常见的创作题材种类有:肖像、风景、静物、植物、动物、情感、抽象、宗教主题、历史场景、季节、抽象...等。

👉 媒材:这幅作品是用什么画的?

👉 色彩:这幅作品有什么色彩?

色彩可大致区分为冷色系及暖色系,冷色系包括绿色、蓝色、紫色;暖色系包括红色、橙色、黄色。此外,透过艺术品中的色彩,还可以进阶思考: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关系、这些色彩带有什麼样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有什麼关系吗?色彩为这幅作品带来了什么氛围?

👉 个人好恶:我喜欢这幅作品吗?

综观整幅作品,别忘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对于作品的好恶及感受!此时,你可以自信的给出喜欢与否的答案及原因,并思考看看,是什么关键因素带来这样的感受?

3. 深入探讨

最后,经历前面两个步骤,相信我们对于这件作品已有概略的了解及认识,而若对于作品仍感兴趣,即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专业人士的艺术鉴赏作法解析

而若为专业人士,又是怎么看待艺术品的?根据美国当代知名教育学者密勒(Gine A. Mittler,1935-)所提出的「艺术批评原理与方法」,评鉴艺术品分为两大层面:艺术、艺术史,以及4大阶段:描述、分析、诠释、评断,目的在於同时达到「就画论画」及「就史论画」的境界。

「艺术」层面讲求就画论画,专注於画作背后的美学特征;「艺术史」层面则就史论画,关注画作背后的歷史背景及文化。透过两层面的探讨,确保主观及客观视角达到平衡。

4个艺术欣赏技巧,带您摆脱门外汉称谓

俗话讲:「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摆脱门外汉的称谓并没有想象中困难,这里整理了4个实用的私藏观展习惯,期待人人都可以享受欣赏艺术带来的美好!

✔ 打造专属的观展仪式

艺术对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一个原因是,自身没有建立接触艺术的习惯和仪式。当然,打造仪式必须经过多次的观展经验,并回顾自身感受总结而成。但该怎样逐步建立自己的观展仪式?首先,在每一次观展结束之后,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来梳理脉络,以下提供几个有助于思考的提问及推荐做法,不妨试试看是否对你有帮助。

➜ 在每一次观展结束之后,你可以思考:

☐ 我喜欢一个人看展还是和朋友一起看展?

☐ 先做功课,再出发看展对我而言有帮助吗?

☐ 美术馆中的导览能够帮助我深度思考吗?还是抑制了脑中的想象?

☐ 借由这档展览,我获得了什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 推荐的观展仪式:

☐ 在观展前静下心、沉澱自己,尽量不在之前从事紧张、刺激的活动。

☐ 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不过于匆忙导致遗憾。

☐ 每次观展结束后,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像是以相片记录、简单在备忘录中打下自己的观后感想、在社群中发出提问、与朋友讨论...等。

✔ 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展览中遇到不熟悉的风格、题材、媒材的作品,难免感到疑惑,甚至是气馁,觉得「我根本不懂艺术!」此时可以放慢步调,保持开放的心态,当作一个全新的体验,或许会从中探索到从未发现的乐趣!

✔ 注重艺术品带给我们的感觉,不自我批判

许多人下定决心要好好观展时会过度钻牛角尖,认为一定要彻底了解每件作品、听完整个导览才称得上认真观展、吸收的证明。但其实注重艺术品带给你的感觉、享受当下也是一个选择。你可以不必喜欢每一件作品,甚至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仅花时间在真正吸引你的艺术品上,并深度思考自身对它的诠释与解讀。

✔ 增加美感相关知识

如何自然地将艺术带入生活?从在社群上追踪一些美术馆、艺术分享的账号及网页,像是臺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或是在逛书店时晃晃艺术专区、翻阅艺术杂志等都可增加你对艺术的敏锐度。此外,观看相关的网络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

艺术是一件美妙的事物,且人人都有能力接近它、享受它。至于艺术鉴赏的能力,多半依靠时间的积累及养成,不妨先从日常习惯着手,将艺术带入你的生活中吧!而若想了解更多艺术欣赏的知识,就让platform A的穿梭日常提供你艺术小白基础及多元的知识分享。

📖延伸阅读:第一次逛艺博会就上手!10件参加艺术博览会前必知的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