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家孙瑞雪: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家孙瑞雪: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425924_12110690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健康的边界感至关重要。心理学家孙瑞雪指出,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往往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好妈好爸好孩子
父母掌握一点,孩子受益一生

本期专家

孙瑞雪
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著有《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在爱中成长》等书。

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孩子的问题往往源自长期处于没有边界的家庭环境中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长大后通常会成为从内而外都有力量的人。
他们不仅知道如何照顾、保护自己,还能与他人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价值和目标,并为之付出持续且正确的努力。

缺乏边界,丧失独立性

“我不想要这个玩具!”“我不要这样洗,我要那样洗!”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2岁开始,原本乖巧可爱的宝宝一反常态,学会了说“不”,甚至常常因为一件不合心意的事而哭闹不休,让父母头疼不已。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产生边界意识,寻求自主权和控制权,意味着孩子产生了自我的最初萌芽。如果父母没有对自我形成与边界建立的正确认知,很可能会以种种错误的言行处理对待。
举个例子。一个2岁小男孩想把厨房的凳子搬到客厅,当他颤颤巍巍地拿起凳子时,却被妈妈一把抢过来:“快放下,妈妈帮你搬!”她不但把凳子搬出来,还一把抱起儿子,让他坐在上面。但孩子突然发火了,大声哭叫,愤怒地将凳子踢倒!这一踢也激起妈妈的愤怒。“简直是无理取闹!”她把孩子狠狠训了一顿。
孩子真的是无理取闹吗?显然不是。他想自己体验如何搬凳子。执行“我的”想法,感受“我的”想法能够实现的愉悦,这是他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母亲的做法相当于把“我的”想法剥夺了,孩子因此很愤怒。当自己的想法被误读、被压制、被剥夺时,孩子会觉得表达和维护自我是没用的,“我的”想法不重要,大人的想法才重要。长此以往,自我的萌芽就会渐渐被扼杀。
相当一部分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大家注重的是集体主义,看重纪律和规则,对个体的关注较少,边界意识尤其匮乏。
因此,父母那代的童年没有发展出自我,没有建立分离感,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要是为他好,自己干什么、说什么都行。因为认知的局限性,父母不假思索的一句话侵犯了孩子的边界,破坏了他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
当孩子的做法引起父母的不满时,父母会说:“我根本不用喊,瞪他一眼,他就听话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愤怒的眼神所携带的能量对孩子来说,具有无比强大的杀伤力。此时,他的内在边界不堪一击,自我存在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孩子走进社会、与周围人产生分歧时,如果对方同样抛出一个这样的眼神,你猜他会是什么反应?缺少强大的自我支撑,无力捍卫自己的内心边界,过度承受压力,力量感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当孩子对父母的安排表示抗议时,父母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看似苦口婆心,实则道德绑架。“为你好”的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孩子自我的漠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放弃自己的想法,听从我的想法。表面看是爱,实际是以爱为名的控制,并非真正的爱。
“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说,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边界感的亲子共生关系,意味着家长与孩子的自我都不独立,甚至家长的共生状态要远超过孩子。当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时,很难生发出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件事情,结果不尽如人意时,父母会说:“我早就说了……”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似乎还包含着父母的关心,但其中隐含着责备。言外之意是,你不听我的,所以造成了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以后还是得听我的,不能自作主张。
这份责备会使得孩子在沮丧之余,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是我不够好,才导致现在的失败。”当这一认知被一次次强化时,孩子会形成自卑、焦虑的心态,强大的内核很难建立起来。失败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为父母的话语越过了边界,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打击。
一个人没有真正完整的自我,我的追求、我的目标又从何谈起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抑郁、厌学、啃老、无意义、无价值感等种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了。

建立边界,诞生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作为人,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为什么成为自己如此重要呢?我们先从它的形成谈起。
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时,孩子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如果每一次探索都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不受任何干扰、阻碍,相当于他每一次都能够夯实“我”的存在,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并强大起来。
这是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重要转变过程。打个比方,自我意识就像是给孩子的大脑安装了导航,使他能够明确“我的”方向,有目标地探索和优化“我的”行为。
这里所指的不是家长的目标,而是孩子在自我意识驱动下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同事搬家,她的儿子想结交新朋友。小区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他假装不经意地站在旁边,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一一把玩。大家的视线很快被吸引,一人拿一个,开心地玩儿起来。不过半刻工夫,他就和新朋友们打成一片。想交新朋友是孩子的目标,分享玩具是优化行为。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同事阻止儿子,说:“别给他们玩儿,他们会弄坏你的玩具!”这就阻断了孩子有目标地探索和优化行为。因此,在协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
父母必须在有边界的状态下陪伴孩子成长,时刻觉察、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保证不侵入孩子的边界。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边界,诞生真正的自我呢?
建立边界的最大核心是尊重。爱,就是我尊重你,让你成为你自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并允许孩子的行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孩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保障自我意识的发展。
有人说,这样的话,孩子会不会做放肆出格的事?别担心,父母只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规则,在规则之内保障他探索的自由。
比如在火车上,妈妈抱着婴儿在过道上走来走去,只要不影响别人通行,是可以的。但如果七八岁的孩子在火车上疯跑,父母就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规则的建立要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为原则。
此时,我们要回应孩子的情绪。不妨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你这样说,妈妈觉得你特别愤怒,是不是因为妈妈刚才不同意你的做法?”“妈妈虽然不同意你的做法,但依然很爱你。”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
再举个例子。有一位妈妈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常与家人产生激烈的冲突。后来,她做了母亲,在亲子相处中,唯独接受不了儿子的愤怒,因为这份愤怒总能轻易唤醒当年的不愉快记忆,让她瞬间爆发。于是,孩子很快被妈妈的情绪压制得胆小懦弱。
当这位妈妈来求助时,我建议她一定要学会关照自己。每天花10分钟时间冥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感受身体的各个细微变化,达到放松的目的,情绪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释放。
除此之外,听舒缓的音乐,去大自然漫步,做运动、舞蹈、绘画等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转移注意力,疗愈自己。妈妈一旦守住情绪的边界,就不会将不良情绪释放、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影响孩子自我的形成。
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和自己的事剥离开。时刻觉察自己,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事,还是我的事?这个期待是孩子的期待,还是我们的期待?如果是我们的期待,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厘清边界,内在会更加清晰。
一个健康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也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而安全的环境,让他进行自由的自我建设。
这说明,父母在协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同时,也在通过设定和加固边界来强化自己的自我意识。这种双向的互动调整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成长。
构筑边界,让孩子诞生真正的自我,不是件容易的事,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要时时觉察,处处修正,努力为孩子打造自我成长的乐园。

本文原文来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