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的转型之路
漠河: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的转型之路
漠河,这座位于中国最北端的小城,曾因极端寒冷和偏远而被视为"苦寒之地"。然而,近年来,漠河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成功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边陲小镇,跃升为全国知名的冰雪旅游胜地。
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
漠河地处北纬53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3摄氏度,"极北"和"极寒"这两个标签一度成为其发展的阻碍。然而,随着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漠河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各种以"北"命名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北坚果店"到"最北饺子馆",不少市民成为了老板、导游和摄影师。如今,漠河市的文旅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84.9%。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游玩(2024年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冷资源"如何转化为"热经济"
为了擦亮漠河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当地不仅鼓励群众创新创业,成功开办"北红村冰雪乐园"等体验互动式景点,还在宣传上持续发力。2024年,漠河文旅相关企业和60余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引进客源15.75万人,同比增长26.69%。
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漠河的交通、通信和卫生状况都有了显著改善,游客基本听不到道路难行、网络不佳的抱怨。
演职人员(中)在哈尔滨开往漠河的K7041次列车车厢中进行民俗表演(2025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漠河不仅在冬季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通过开发夏季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林下经济等方式,实现了全年、全季的旅游发展。同时,寒地试车产业也成为了漠河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的漠河,文旅产业、林下经济、寒地试车等"多业"并举,依托大冰雪、大森林、大界江等资源优势,在偏远的北疆唱响"大北极"的发展新曲。
鄂伦春族传统口技非遗县级传承人王佳玥在哈尔滨开往漠河的K7041次列车车厢中为乘客表演口弦琴(2025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