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引用
1
来源
1.
https://bjaxiscloud.com.cn/mobile/address/details/1558147502406434818.html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探索的重要实例。其严谨的布局、对称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发展成就。

位置与格局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地处天安门以南,正阳门以北。在广场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座纪念性建筑,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两座公共建筑。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以中为尊的规划格局,丰富与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秩序,强调了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统领地位。

道路与景观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将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之上。广场两侧东西布置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以严谨对称的高度、体量和立面设计加强了中轴线景观的秩序性;以立面上完整、连续的柱廊形式塑造广场界面的纪念性;以庭院的使用,形成“一实一虚”建筑体量的对比;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平屋顶烘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统领作用。简洁的现代建筑风格配以民族传统样式装饰图案,使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民族主义风格建筑探索的代表性实例。

传统与功能

天安门南侧区域在明、清两代是举办重大庆典、颁布诏令和国家机关办公的场所,民众不得随意出入。20世纪初,这里被改造为公共空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当日30万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后,天安门广场经过两次改扩建,至1977年形成今日所见格局。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形成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示出北京现代城市发展对于北京中轴线所建立的秩序与景观的尊重与继承,其规划格局、建筑体量和立面设计均延续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原则,而且突出地见证了北京中轴线近现代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历史与发展

天安门南侧原为“T”字形皇家广场和中央衙署区,形成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20 世纪初期,为顺应时代和城市发展需求,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被改造为民众可自由穿行、逗留的公共空间,成为今天天安门广场的雏形。1949年后,为丰富城市功能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天安门广场于1949年至1959年、1976年至197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改扩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和国家公共建筑选址于广场中轴线之上或两侧,形成今日所见规划格局。

本文原文来自axiscloud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