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巨头涌入中国,新药“淘金热”持续升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巨头涌入中国,新药“淘金热”持续升温!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KBOO3B0514AD1K.html

导读:近年来,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积极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引进新药研发成果。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格局,也引发了业界对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竞争与合作的广泛关注。

美国知名商业新闻频道CNBC旗下“健康与科学”板块,于2月13日发布了一篇重量级文章,标题为《美国投资者和大型制药公司竞相在中国寻找新药》。

该文清晰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大型制药公司正日益倾向于在中国探寻新药资源,原因在于它们意识到与中国创新药物企业的合作极具吸引力——能够以较美国更低廉的成本获取到已完成早期研究的分子。在中国实现临床概念的初步验证后,再将这些成果引入美国进行后续高昂的临床开发阶段,这一策略已成为行业内提升效率的一项革命性举措。

文章写到,去年春季,一家原本默默无闻的生物技术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宣布了一项震撼医药行业的“史无前例”突破:其研发的抗癌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超越默沙东公司Keytruda的疗效。这一非凡成果得益于Summit从康方生物获得的授权。

在10月,一群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者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他们将斥资4亿美元共同创立一家名为Kailera Therapeutics的新公司,专注于开发从中国恒瑞医药引进的临床阶段减肥药。

紧接着到了12月,默沙东公司迅速行动,披露了两项重要合作。一项是引进一款与Summit Therapeutics药物存在潜在竞争关系的临床阶段药物,另一项是引进一款减肥药物,两个药物都源自中国公司。

突然间,美国各大公司纷纷涌向中国,积极寻求药物合作机会。据DealForma的数据显示,去年,大型制药公司预付款至少5000万美元的交易中,30%的交易涉及到中国公司。相比之下,前一年的这一比例仅为20%,而回溯至五年前,则没有一笔交易涉及中国公司。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跨界基金TCGX的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Chen Yu感叹道,“简直是太令人震惊了。”


数据来源:DealForma

Chen Yu指出,二十年前,鲜有生物制药公司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兴趣,因为当时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市场规模有限。而他曾就职的Vivo Capital公司,则是率先提出将美国药品引入中国市场。

时至今日,这一趋势已发生了逆转。他坦言,自己从未预料到这种扩散效应会如此显著。

投资者与医药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一趋势背后有多重原因推动:中国公司如今不仅研发出了比以往更加优质且数量更多的分子,而且能够在美国之前,以更低的成本启动这些化合物的人体测试。

此外,买家们已经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即主要通过授权许可的方式来进行药物交易。同时,中国风险投资资源的相对枯竭,也促使生物技术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交易来获取资金与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一点是,这种趋势将持续存在,不会轻易消失。

然而,目前尚不明朗的是,这一发展趋势究竟会对美国生物技术行业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有人担忧,若大型制药公司能在中国以较低成本发掘出有潜力的药物,这可能会对美国的初创企业构成不利影响。

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竞争能够促使各方不断提升自我,最终美国公司也能通过成功将药物推向市场而获得回报。不论如何,这股涌入中国的热潮很可能会重塑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格局。

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的合伙人Adam Koppel透露,自2018年前后起,该公司已将中国视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这家私募股权公司敏锐地察觉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将生命科学行业从昔日的仿制药及“快速跟随者”角色,转型为能够研发并出口创新型药物的全球领先者。

此后,贝恩资本在中国成功促成了六笔生物制药领域的交易。特别是在2023年,该公司从恒瑞医药购得了一种临床阶段哮喘药物,并携手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Aiolos的新公司,同时完成了2.45亿美元的A轮融资。仅仅三个月后,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便以高达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iolos公司。

Koppel表示,随着与更多中国药物的合作并见证其成效,众多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国药物的信任度正日益增长。买家们之所以曾犹豫不决,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担忧来自中国的数据可能无法全面代表全球人口特征,且美国监管机构可能不会予以认可。

“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这些资产脱颖而出,见证成功案例,尤其是当产品最终获得批准并在市场上得以应用时,我认为这种担忧将会逐渐消散,”他如此说道。

当Summit的领导者在探寻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时,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一决策背后,是联合首席执行官Bob Duggan对中国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深刻认知。然而,这一决定作出之时是2022年末,彼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刚刚拒绝了数份仅基于中国研究结果的药物申请,其中不乏礼来公司的申请案例。

Summit的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总裁Maky Zanganeh透露,当Summit宣布将从康方生物获得抗癌药物Ivonescimab的授权许可时,外界不乏质疑之声,人们好奇Summit如何在明知FDA可能不予接受的情况下仍决定达成这笔交易。

“出乎意料的是,在我们之后,许多人都开始密切关注这一动向,”她说道。

在Summit达成许可协议之际,Ivonescimab已在中国完成了早期研究,并步入了后期试验阶段。目前,Summit正全力推进三项全球III期试验,旨在满足FDA对于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开展研究的严格要求。

Summit的这一策略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新常态。投资者及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的诱人之处在于,能够以低于美国市场的价格,获取到已经历过早期研究的分子。如此一来,美国企业能够清晰了解所获取资源的价值,并有可能以更经济的成本将其纳入囊中。

吉利德的首席财务官Andrew Dickinson向CNBC表示,该公司在中国的资产搜寻上投入了大量时间,这与在美国和欧洲的做法并无二致。吉利德在中国所开发的资产质量及数量均发生了“显著转变”,并且这些资产正被提供给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

“过去五年的变革是真实且令人瞩目的。”Dickinson强调道。


数据来源:跨界基金TCGX的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Chen Yu

如今,更多中国公司参与到交易中显得尤为关键且有益。据TCGX基金的Chen Yu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筹集的风险投资金额从2021年的63亿美元峰值骤降至去年的10亿美元。

“我们为何还要在美国进行任何早期阶段的开发呢?”Chen Yu说,“既然我们已经确信这种药物的有效性,为何不先在中国完成临床概念的验证,然后再将其引入美国进行成本高昂的临床开发呢?在我看来,这或许能成为我们行业提升效率的一种极具革命性的新方法。”

对于美国生物制药行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具体取决于你问询的对象。有些人,例如Chen Yu,认为这将是降低处方药价格的有效途径。然而,也有人担忧,倘若默沙东等大型制药公司放弃收购美国初创企业,转而选择从中国获取资产许可,这可能会抑制美国本土公司的发展步伐。

去年12月,默沙东公司宣布以高达20亿美元的价格,从中国的豪森药业获得一款减肥药管线的许可。这一消息公布当日,美国公司Viking Therapeutics的股价骤跌18%。Viking原本被视为潜在的收购对象,因其正致力于热门减肥药物的开发。然而,这一突发状况似乎表明,有一家原本可能成为其收购方的企业,已决定将资金投向了其他方向。

人们见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瞩目案例:中国的DeepSeek宣布成功创建了一个与美国模型性能相当的系统,但其成本却远低于美国公司的投入。

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或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将生物技术领域出现的类似趋势视作潜在威胁,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阻止这类交易的进行。事实上,去年立法者已经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该法案旨在限制美国公司与中国合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

华盛顿方面已经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竞争激烈的领域实施了保护主义政策,而这种趋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

“DeepSeek事件所传递的更深层次信息是,我们在高科技领域正面临着全面竞争,而中国正在大力投资以开发科学领域成果,”投资银行Stifel Financial的Opler指出。

换言之,生物制药领域的竞争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