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筛查:实现2030年消除肝炎目标的关键一步
乙肝筛查:实现2030年消除肝炎目标的关键一步
2024年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病死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
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学科带头人高志良教授介绍,目前我国乙肝诊断率低于20%,治疗率仅为15%。这意味着,大量乙肝病毒感染者尚未被发现,更谈不上及时治疗。
乙肝筛查为何如此重要?
1. 高风险人群无症状,易被忽视
乙肝属于慢性疾病,感染后大部分人群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如果不进行筛查,很难发现潜在的感染。而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是疾病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 成人患病率居高不下
虽然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接近100%,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不足1%,但30岁以上人群的乙肝患病率仍高达6%。成人急性乙肝的发病率也没有明显下降,这表明乙肝防控仍需加强。
3. 疾病进展风险高
慢性乙肝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据统计,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77%和84%。及早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阻断疾病进展。
哪些人需要进行乙肝筛查?
高风险人群:有乙肝、肝癌家族史者;配偶为慢性乙肝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经常暴露于乙肝病毒环境中的人群等。
一般人群:建议30岁以上成年人在健康体检、婚前体检、孕前体检时进行筛查。特别是农村和低收入地区人群,自我知晓率较低,更需要主动筛查。
如何进行乙肝筛查?
乙肝五项检查:即乙肝“两对半”检查,可以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
乙肝病毒DNA检测:用于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功能状态,监测病情变化。
中国乙肝防治的进展与挑战
进展:
母婴传播率显著下降:通过新生儿疫苗接种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母婴传播率已降至0.23%。
人群感染率持续降低:2022年我国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降至5.6%,5岁以下儿童降至0.1%。
治疗指南不断完善: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扩大了治疗适应证,建议30岁以上人群普遍筛查。
挑战:
疾病负担仍较重:我国仍是全球乙肝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感染人数占全球31.5%。
知晓率低:15-69岁HBsAg阳性者的总体自我知晓率仅为41.3%,农村和低收入地区更低。
治疗率低:虽然抗病毒药物已纳入医保,但治疗率仍不足20%。
专家建议
普遍筛查:建议30岁以上成年人普遍进行乙肝筛查,高风险人群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应遵医嘱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定期随访:即使病毒转阴,也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疫苗接种:未感染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已感染人群的密切接触者也应接种。
乙肝筛查和治疗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系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的实现。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主动筛查,科学防治,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