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洋泾浜英语:大清韭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洋泾浜英语:大清韭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1A03LTU00

洋泾浜英语,这种独特的中英混合语言,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的文化交流历程。从18世纪40年代的广州十三行,到19世纪的上海租界,再到晚清时期的官方外语教育,洋泾浜英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贸易用语,更承载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图为赵丽蓉在春晚小品《老将出马》中用洋泾浜口诀教英语

在曾经的春晚上,赵丽蓉在表演小品时说过一句经典台词:"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要打招呼喊Hello"。这段台词正是源自洋泾浜英语。可以说,这洋泾浜英语是中国英语的雏形,深刻影响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那么,这洋泾浜英语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洋泾浜英语的起源

有关这种中国英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40年代。从1637年英国第一艘商船来华到1715年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成立,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只能靠懂中文的葡萄牙人或者懂得葡语的中国人才能做生意。随着中英贸易量逐年增加,来华贸易的英国人越来越多,光靠葡萄牙人肯定是不够用了。

到了后来,英国人在广州十三行设立了商馆,这种广州话和英文杂糅的一种语言逐渐形成,这期间富有广州话特色的中国英语就有了雏形。当时的广州商人为了学习商务英语,编了一本名为《鬼佬话》(Devil's Talk)的英语速成教科书。这本教材非常简单粗暴,比如把"Today"标注为"土地",把"Man"用谐音"曼"来让学习者加深记忆。


图为十三行贸易中,洋人仓库中一派繁忙景象


图为广东话注音的《英语集全》

这时候,这种语言仅仅用在中英贸易上。到了19世纪初,传教士马礼逊等一批"中国通"式的洋人开始编纂中英对照词典以及语法书,供东印度公司培养精通中文的贸易人才。但由于汉语的学习难度对于西方人来说不亚于啃天书。只有极少西方人可以掌握中文,这远远不能满足中英翻译市场。

洋泾浜英语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1840年之前,大清还遥遥领先的时代,朝廷不仅严格限制传教士进入大清腹地,也不准在华经商的洋人学习中文,更不允许中国人教洋人说汉语,违者是要杀头的。虽说当时有了这种广州话和英语杂糅的语言,但这种洋泾浜广州英语也仅限于广州十三行附近。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大清被迫向西方世界打开国门,一时间,大批西方商人开始开拓广州以外的中国市场。

1845年,以老上海县城北面的一条名为洋泾浜的小河为界,洋人在上海建立租界,而这条小河也成为华洋地盘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沿岸也成了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后来这条河被填平成为今天上海的延安东路,当然这是后话。


图为晚清时期的上海洋泾浜


图为晚清时期的上海洋泾浜上第一座桥——外洋泾桥

后来,没过多久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整个大清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原来的广东英语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上海人的需求,更何况当时江浙沪地区的商人一听不懂广东话,二也根本没有正经翻译英文的人才,大部分商人买办为了和洋人做生意,他们就只能想方设法自学英语,然后操着一口上海口音的英语和洋人做买卖。


图为宁波话注音的《英话注解》

比如在1860年,以冯泽夫为首的六位宁波商人就共同出资出版一本名叫《英话注解》的书,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商务英语速成教材。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自编的商务英语教材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销商品,当时的上海报纸上还有大量民办商务英语培训班广告,一时间民间掀起一股学习商务英语的热潮。总之一句话,在当时你只要学好英语,立马就能完成阶级跨越,离财富自由不远了,这比考科举做官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比如1879年《申报》上就登了一则英国轮船公司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本公司今欲延请一能写西字之中国人,笔画须极精工,薪俸银每月三十两。"而在当时大清最富庶的江浙一带的长工,他们的年收入平均才在6~8两左右,当时苏杭地区一套普通民房价格也就50到100多两,一个会写英文的中国人一个月就能赚到30两,这够长工不吃不喝奋斗5年,工作两月差不多就能买套房了。


图为1902年,万国商团沿着南京路参加检阅游行


图为1902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雇佣的工人们在南京路上铺设电车轨道

到了这时候,英语已经成了中国人和洋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但是在当时,就算是能说英文的人,也还是带有非常浓重的中国气息。为了方便和洋人做生意,一些上海人还编了朗朗上口,寓教于乐的学英语歌谣:来叫康姆(Come)去叫谷(Go),一元洋钱混淘萝(One dollar),廿四铜板吞的福(Twenty 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一些眼光毒辣的商人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小册子,上面也有类似这样的顺口溜:清晨见面谷猫迎 (Good morning);好度由途叙别情 (How do you do);若不从中肆鬼肆 (Squeeze);如何密斯叫先生(Miste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e);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 图为部分上海话中的洋泾浜词汇

后来,这种上海味儿很重的英语直接替代广东英语成了中英商人日常沟通的语言,这种英语就被称为"洋泾浜英语"。讲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眼熟了,自己学英语的时候不就是这么用汉语注音么,这里得特地说明一下,如此汉语谐音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初的洋泾浜英语如果说是迫于无奈,那么现在学习手段和资料那么多,再这么搞下去就没有意义了。

晚清时期的英语教育

随着民间掀起学习商务英语热,朝廷也没闲着,以前大清还能以天国上朝自居,自从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趴下后,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渐渐从天国上朝的迷梦中惊醒。为了追赶遥遥领先的西方列强,重拾大清天威,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朝廷开始逐步向洋人学习,陆续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除了坚船利炮,这洋人的语言也是大清学习的一部分。


图为京师同文馆里的学生正在上课

由于因缺乏翻译人才导致大清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过程中损失惨重,因此培养精通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人才迫在眉睫。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廷准许开设官方外语教育机构,先后开设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及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等。开设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清自己的翻译人员。

官方有自己的英文学校,民间有洋泾浜英语,晚晴时期的名人,他们也有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式,相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学英语就显得专业多了。

据说,当年曾国藩专门请了一个传教士教儿子曾纪泽外语,按曾国藩的逻辑,既然是英语启蒙那就需要背《圣经》,就和中国人小时候开蒙学《三字经》、《诗经》一样。不过,估计英文学习对于曾纪泽来说还是太难,他绞尽脑汁自创出一套学习英文方法,用注音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本义联系在一起,比如:骗=cheat=欺特,死=die=歹,热=hot=火特。凭借着自学成才,曾纪泽出任晚晴临时外交官,据说他是第一位在各国驻京公使前谈笑风生,脱口而出:"Happy New Year"的大清外交官。


图为曾纪泽和他的英文学习笔记

除了眼界开拓的士大夫主动学习英语,就连大清皇帝也主动学外语。1891年,刚年满20岁的光绪皇帝开始正式学习英语,他曾向老师翁同龢表示:"欲通泰西字义", 从这就能看出来光绪帝在这个巨变时代有所作为的渴望。随后,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推荐张德彝和沈铎担任光绪的英语老师。


图为张德彝(1847年—1918年)

光绪帝每天从清晨四点开始学习,每天半个小时的英文课雷打不动,张德彝和沈铎两人轮班给皇帝上课。不仅如此,光绪为了开阔见闻,还订阅了《万国公报》等报纸,列为每日必看材料。在光绪帝带头学英语的示范下,一大批王公大臣们也开始跟着学习洋文。而当光绪帝孜孜不倦学外语的大新闻传出紫禁城后,民间中文报纸《图画新报》就猛拍马屁报道:"皇上神圣英武,万几余暇,典学不倦。现并欲通英邦语言文字,侍读者为同文馆之两教习云。中外臣民莫不震飙舞蹈而颂圣学之日进无疆也焉。"

就连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也发了一篇《光绪皇帝学英语》的报道:"在数万万清国人中,有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清国皇帝陛下......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当然了,洋人记者还是对大清了解不够深刻。光绪帝仅仅学了四年英语后,就因为和老佛爷关系紧张,被亲爸爸勒令停止学英语。

◇ 图为在关于英语教学比重应不应该降低的新闻下,一些人对英语的认知

◇ 图为1880-2005年份,各类语言的科学文献占全球科学文献的百分比示意图

有人说,中国人对待英语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晴雨表。由于晚清社会的巨变,可以说它不仅改变了上层社会对西学的敌视态度,底层百姓也改变了对西学的看法。

老百姓通过学习洋泾浜英语,了解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文化与科学,让他们认识到大清以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和大清完全不一样的国家。甚至在这个时期,上海百姓甚至开始有意识的用"瀛寰"、"万国"、"政府"、"公民"等近代字眼,来代替"天下"、"王土"、"朝廷"、"臣民"等传统词汇,完成了现代化启蒙。和那些能博览群书,接受大量外界信息的士大夫,他们可以动不动"睁眼看世界",这对于普通大清百姓来说难如登天,从这点来说,土味十足的洋泾浜英语对于近代中国底层百姓来说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