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泗水捞鼎”:秦始皇与刘邦的天命之争
汉画像石“泗水捞鼎”:秦始皇与刘邦的天命之争
导读:“泗水捞鼎”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传说,讲述了秦始皇在徐州泗水打捞周朝传国之鼎的故事。这一传说不仅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还被广泛刻绘于汉代画像石中,成为汉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泗水捞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艺术表现。
汉画像石“泗水捞鼎”,乃东汉时期之遗物,现藏于徐州博物馆(https://www./collection_detail.aspx?id=20466)。此石出土于徐州之贾汪区汴塘镇,与汉高祖刘邦颇有渊源。石之尺寸为131×90×21 (单位厘米)。石面之上,刻有水榭、游鱼、胡人射鹿等图案;下格则刻画历史故事“泗水捞鼎”。画面之中,有一拱桥,左右立有双柱,桥之两侧,各有五人,以柱为依,用绳索牵引桥下悬之鼎。鼎之右侧绳索已断,鼎身倾斜,一龙自鼎中探身而出,似欲噬左侧之绳索。桥之中端坐一人,体型魁梧,正襟危坐,似在等待此鼎之降临。图之空白处,左上角绘有凤凰,右上角则绘有飞鸟。画面以写实之技法,捕捉绳断鼎沉之一瞬,仿佛预兆着某种玄机。此图所刻画者,正是秦始皇于徐州泗水打捞周鼎之传说也。
徐州贾汪区汴塘镇出土“泗水捞鼎”画像石
《史记·(汉)孝武本纪》载曰:“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此乃言黄帝铸三鼎,以象天、地、人三才,夏禹聚九州之铜,铸九鼎,以象王权,祭祀上帝与鬼神。鼎之显隐,兆盛世之兴衰,自夏至商,传世不绝。及周室衰微,宋社丘墟,九鼎遂沉潜不现。
黄帝之三鼎,乃神器也,象征着天地人之道。夏禹之九鼎,乃国之重器,其铸九鼎,以示九州之统一,王权之至高。此鼎非但为祭祀之用,亦为政权之象征,其流传历经夏商,至周而隐,见证了一代代王朝之兴替。及周末世,德衰道微,宋国之社稷丘墟,九鼎亦随之沦没,不复见于世。此鼎之沉浮,乃天命之征兆,亦人世之更迭。夏禹九鼎之轻重,非关国之兴亡,而在德之有无。故王孙满对楚庄王之问,答曰:“在德不在鼎。”
秦始皇帝,扫六合而并天下,其巡狩四海,至彭城泗水,欲出周鼎。其事初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曰:“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述之详矣:“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现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啮断其系。”宋代《太平御览》亦载其事:“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斋戒祷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
秦始皇东巡至海,回京时路经彭城,亲自吃斋守戒,至泗水岸边祈祷,欲将昔日落入泗水之宝鼎打捞上岸,令千余人潜入水底寻之,终无所获。或曰用绳系鼎,未出水即被龙咬断绳索。始皇在彭城捞鼎未果,因而徐州大运河(古泗水)一带有“不捞河”之遗迹,捞出之石头堆积两岸,形成长长之石梁“秦梁洪”,亦由此得名。
司马迁所记秦始皇“泗水捞鼎”一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8年。此事距司马迁撰《史记》已逾百年,文献载记有缺,司马迁本人或已不明所以,故对九鼎下落,实录两种传闻:一是九鼎入秦;二是鼎没入泗水彭城下。《史记·封禅书》曰:“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入秦之鼎,何时何故沉没泗水?《史记》并未记载。唐人张守节为弥合九鼎史之传说,其在《史记正义》中这样说:“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於秦中。”
秦始皇“泗水捞鼎”之史事,或见之于史籍,或流于民间之传说,然皆笼罩于汉代符瑞思想之神学迷雾中,被时人广泛“信奉”。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于“泗水捞鼎”图像之广泛刻绘于汉画像石之中。据今所见,各式“泗水捞鼎”汉代画像石刻不下40幅之多。这些石刻主要分布于山东西南、江苏北部之泗水流域,以及河南、四川等地,刻绘之时自西汉中晚期画像石刻流行始,延续至东汉末年。“泗水捞鼎”图像之区域分布特征,当与该故事流传之区域有关。徐州贾汪区汴塘镇出土之“泗水捞鼎”汉画像石,乃此类图像之典型代表。
“泗水捞鼎”之图式,皆大同而小异,尽绘鼎方升水际,鼎内一龙啮断其系,鼎遂复坠水中,而桥上之人未得鼎焉。画面紧张激烈,生动形象。“龙见绝系”,乃“泗水捞鼎”图像之核心要素,而鼎与捞鼎者,不过辅助之景。观泗水、鼎、龙三者结合,可见此“传说”实为谶纬符命之言,预兆秦室之覆灭、王权之更迭。《广雅》曰:“龙,君也。”“龙啮断其系”,使秦始皇捞鼎“弗得”,世以为苍天之罚,亦示秦室气数已尽,王权江山社稷将失。龙将代之而起,伐暴秦,摧枯拉朽,扭转乾坤。秦始皇泗水捞鼎之事,实寓两意:一曰鼎乃立国重器,古人以为非有德之君不足以拥有,暴虐无德之君将失之。秦始皇泗水捞鼎,鼎复沉,暗示秦失鼎,即失国之兆。二曰龙断系鼎之绳,使鼎沉,示龙将夺秦鼎(王权)。龙为反抗秦朝之神,不仅能夺秦王权,更能取而代之。“泗水捞鼎”之图像,尽现当时人对于秦始皇于徐州泗水捞鼎未果之传说之解读与想象,亦反映了汉代人对于秦亡这一历史事件之认识,对鼎没泗水及始皇取鼎泗水之事深信,以及对汉得天命之肯定,
此则广泛传播之谶言,其直接受益者,乃汉高祖刘邦也。沛县泗水亭距彭城不足百里,“泗水捞鼎”,“龙见绝系”,非独泗水暗指刘邦,而泗水之龙亦影射刘邦本人。《史记·高祖本纪》载曰:“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灭东周取九鼎,有一鼎飞入泗水,而刘邦适于此年生,象征泗水之滨将有真龙天子出焉。“泗水捞鼎”故事之造作与传播,刘邦神龙转世传说之敷衍与附会,加之斩蛇说、天子气、五星连聚等符瑞之说,或为刘邦集团争鼎天下之策略与手段,其目的在于邀天命而示天下,制造舆论,以期取得政治上之优势。秦始皇泗水捞鼎未果,而刘邦起于微末,终成帝业。此非天命欤?非人事欤?盖天命与人事相辅相成,而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既赖天命之眷顾,亦得力于人事之经营也。刘邦之智略,在于假天命以服人心,借神龙之说以张己势,终能一呼百应,天下归心。此其所以成功者,非徒武力之胜,亦智谋之胜也。
稽考史籍,神化圣人之诞生,盖史家之常技也。披览古籍,先秦之统治者与起事者,皆自披神奇之衣,以显其“君权神授”之贵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殷本纪》述殷之始祖契,乃其母吞天降之燕卵而生;《秦本纪》言秦之始祖亦因燕卵而诞;《陈涉世家》记陈胜伪托公子扶苏、项燕之名以起义等,事例繁多,不胜枚举。先秦及秦汉之时,人尤敬鬼神、信谶纬。盖古人以天命为重,故假天命而神道设教,以固其位,张其威。此等行径,虽出于权谋,亦可见当时社会风俗之一斑。
“泗水捞鼎”之故事,乃汉画像石中广泛流传之历史题材,亦为汉代文化之重要遗产。国泰民安、经济富庶之时,汉代人开始了精神诉求。自西汉晚期以降,泗水捞鼎图于构图与形式上更趋生活化与娱乐化。其不仅富含强烈之生活情趣,且加入西王母、玉兔、青龙、白虎、神鹿、羽人等神仙与祥瑞动物,有之更镌祈福、祝愿之题记。“泗水捞鼎”图,从初具强烈政治意图,渐演化为祥瑞图案,非但祈求墓主升天国仙境,更祈子孙飞黄腾达,然亦含警示子孙之意。其图像之流传与嬗变,见证汉代社会思想之变迁,为研究汉代艺术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
今沛县人民政府于滨河公园中段与汉城北路相交之处,仿制一鼎,长2米,宽1.4米,高2米,四足两耳,紫铜色彩,颇为壮观,人称临泗鼎。公元2007年,此鼎移入汉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