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竟是天竺人后裔!揭秘竺姓的历史渊源与分布
竺可桢竟是天竺人后裔!揭秘竺姓的历史渊源与分布
竺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从西汉时期的《急就篇》到南宋郑樵的《通志》,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十六国文书到当代基因研究,竺姓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个古老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竺姓的历史渊源
竺姓历史悠久,战国《侯马盟书》(出土于今山西侯马)中即已出现「竺都」之名;西汉《急就篇》谓竺氏为天竺国归汉者之后,「本天竺国人也,来归于汉而称竺氏……汉有竺次者,即其人焉」。
《广韵》《姓谱》等则称竺氏本为竹氏,孤竹君之后,后汉拟阳侯竺晏为避仇而加「二」以纪念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从而成「竺」字,并且《广韵》称琅邪莒县竺氏即源于此支。南宋郑樵在《通志·卷二十六》中驳斥了此观点。
今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十六国前凉、北凉时期的高昌郡以及之后的西域高昌国(汉人建立的阚、张、马、麹四朝)时期的大量文书中,竺姓是个非常常见的大姓,可证此时期我国西北边陲已有竺姓人物定居。
贞观十六年唐灭高昌后,吐鲁番进入唐西州时期,此期该地区的竺姓已悉数改为竹姓。并且竹姓大部分聚居在高昌县。此后,经丝绸之路来到我国境内的竺(竹)姓已完全融入中国文化。
历史上的竺姓人物
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籍贯待考,以下未注明者皆同),为典籍所见域外来华竺姓第一人;
东汉光武时有竺曾,初为酒泉都尉,后为酒泉太守,再拜为武锋将军、又封为助义侯;
西晋惠帝时有竺道,为壮武国臣(壮武郡,在今山东即墨一带,太子少傅张华被封于此,时竺道在张华门下从事),怀、愍之际有竺恢,为新平太守,又有竺爽,为扶风太守;
东晋废帝时有竺瑶,为桓温帐下督护、益州刺史,晋孝武帝时有竺朗之,为刘牢之麾下参军、高平相,其从弟竺谦之为辅国将军,晋安帝时有竺昙林,为襄阳道人;
晋末宋初有竺道生(俗姓魏,改姓竺),原籍(冀州)钜鹿,后寄居(徐州)彭城,为著名高僧;
宋孝武帝时有竺灵秀,(徐州)东莞莒人,系刘宋开国名将,历任太尉行参军、宁远将军、兖州刺史等;又有竺超民(《南史》中多处作竺超、竺超人(《南史》为唐人李延寿著,想是为避李世民讳,隐去了「民」字),亦为东莞人,为青州刺史竺夔之子,官至黄门侍郎、南平内史、丞相司马。
隋唐时期竺姓人物不多见(部分或与上述唐西州时期竺改竹有关),直至五代后晋高祖时有竺岳,为潞州节度使王建立门下宾客;
南宋孝宗时有学者竺大年,庆元奉化人,为定川学派沈焕入室弟子,长于说《礼》;
明有竺源,(湖广)荆州江陵人,洪武中任光州训导;又有竺均礼,(浙江)绍兴嵊县人,永乐中任北直河间东光知县;英宗朝有竺渊,(浙江)宁波奉化人,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福建参议。
当代竺姓的分布与基因研究
目前我国共有约12万竺姓,居全国第395位左右(人口数及位次有时效性,会随时间而发生动态变化),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浙江省。
主要聚居地包括:宁波奉化区、绍兴新昌县、嵊县、上虞区一带。其次在湖北荆州的江陵县、石首市、沙市区,江苏南京六合区,江苏扬州高邮市等地,也有少量聚居。
当代竺姓的地域分布,竺姓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占比60.9%)、上海市(占比21.7%)、江苏省(占比8.7%)等地。
据国内某基因公司数据库统计,三例来自浙江绍兴、浙江宁波、上海的竺姓家族同属于R-MF57322类型,竺姓占比达到显著高频。
结合分化树树形和姓氏显著性,推测R-MF57322类型对应一支以竺姓为主体的家族。
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从R-MF57322类型的上游和兄弟支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来看,该支竺姓可能为这一来源。
江浙一带目前有谱记载的竺姓最早只能追溯至北宋河南卫辉教授竺南金,至宋建炎南渡。始迁祖竺简,字文甫,行曾七,南金曾孙,宋建炎南渡,自中原隐居剡溪山中清化里。
查阅史志资料,浙江一带的竺姓人物主要有:竺渊,明浙江奉化人,宣德间进士,正统中为福建参议;地理学家竺可桢;等等。
辛塔什塔文化古人曾经测到过浙江竺氏R-MF57322上游支系R-Y874,辛塔什塔文化是位于南乌拉尔山脉一带的青铜器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200~公元前1750年。该文化影响范围包含今俄罗斯奥伦堡州、哈萨克北部。
辛塔什塔文化被认为可能与印度-伊朗语族的起源有关,是透过原始印欧人东进而形成的。印度-伊朗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主要分支。辛塔什塔文化挖掘出了已知最早的双轮战车,可能是双轮战车传播的源头。该文化亦已擅长金属锻造技术知名。辛塔什塔文化之后衍生出安德罗诺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