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秘古莲花池十二景,领略皇家行宫极致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秘古莲花池十二景,领略皇家行宫极致之美!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1/20/76219487_1134670918.shtml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是清代的皇家行宫之一,乾隆曾七次驻跸于此。此外,这里在之前还是清朝官办的莲池书院,有"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的美誉。到今天古莲花池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不过这期历史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看看园中最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在古莲花池极盛之时,有过"莲池十二景",这是在乾隆年间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修建时规划的,这十二景分别为: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

在2008年二期修缮工程中,这十二景全部被恢复了。那么这十二景都有啥,其中又有哪些有趣的命名和设计呢,这期我们就先带大家来窥其奥妙。

第一景:春午坡

第一景叫做春午坡,古典园林中很讲究游园的顺序和季节对应,春午坡就在入园之处,既是障景又是四季之景的开始。

"春午坡"取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意思是正午的阳光正好,照耀得周围的景物色彩浓郁,看到这种景致,不应该及时纵情大笑,享受此刻的美好吗?

民国时期的春午坡

春午坡由两列相对的假山构成,中间是曲折的峡谷。走在峡谷中,只觉两侧巉岩壁立,气象幽森。坡南有牡丹芍药圃。每逢春天来临时,迎春花拂去隆冬雪,弄作满枝黄。当夏季来临时,山前芍药吐蕊,牡丹盛开,蜂蝶飞舞。

假山上的景名刻石和乾隆御笔的三方诗碑,都是当年的遗存。

春午坡在造园技法上叫"抑景",显"开门见山"之势,《红楼梦》中大观园门内假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景:花南研北草堂

花南研北草堂位于春午坡的西侧。

从名字就知道这是莲池书院时候的故址,雍正时期励精图治,下令全国各省建立官办书院,莲池书院就是北方书院的代表,虽然书院教授的还是儒家八股,但不可否认的是书院也传授了关于农业、军事、水利等实用的知识技能。

这是一组平房,硬山布瓦顶。正中三间是花南研北草堂。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花南研(砚)北",是非常形象的表述,有花的景色在南边的园池之中,而北边则是讲经治学之所。

花南研北草堂内的建筑呈现"U" 字形布局,建筑和环境相互融合,其前厅名为 "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 "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左边的屋子叫 "重阆之居",意思是幽深的神仙住所;右边的屋子叫 "因树轩",借用东汉申屠蟠终身不仕,"因树为屋" 的故事,比喻此处是适于隐居之所。

如今,前厅为陶埙艺术馆,后院为祭祀孔子、从事礼乐活动的圣殿。

第三景:万卷楼

在花南研北草堂的西北处,有一个高达宏伟的楼阁建筑,这就是第三景万卷楼,也是整个古莲花池体量最大的建筑。

公元 1236 年,蒙古窝阔台汗八年,贾辅在保州城(今保定)其府第内的雪香园(古莲花池前身)北边建了万卷楼,作为私人藏书之用。贾辅虽是武将,但喜爱藏书,他在征战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图书,"南北之书皆入侯府,不啻数万卷焉",所以将藏书楼命名为 "万卷楼"。当时的万卷楼藏书丰富,几乎超过掌管国家经籍图书著作的秘书监,贾辅也成为元代北方最大的藏书家。

后来书籍几经战乱逐渐丢失,贾辅建立的万卷楼也已不存在。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为承续这段藏书历史,在古莲花池建了一座新的藏书楼,并仍命名为 "万卷楼"。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 9 月),直隶省高等学府莲池书院建成,万卷楼成为莲池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 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至保定城,万卷楼图书被烧抢,楼中藏书所剩无几,今天万卷楼只作为商铺使用,不再具有藏书的功能。

第四景:高芬阁

让我们顺着万卷楼的轴线来到莲池北侧,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是临池观荷赏景的好地方。

阁名借用《晋书·郗鉴传》赞语"高芬远映","高芬" 通常指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声誉。"远映" 即远远地映照、传播。这句话是说高尚的品德或声誉传播得很远。

放在这里显然指的是池中的荷花了,暗喻这里人才的品德犹如荷花的香气,远播四方。

从空间上看高芬阁与藻泳楼相望,形成对景。

高芬阁也曾经遭到四国联军焚毁,袁世凯时期改造成了一个小轩,名为高芬轩,显然和水面不相称,所以在1998年修复时,专家们根据据皇彭年的妻子刘氏夫人留下来的图纸重现了高芬阁的原貌。

第五景:宛虹亭

莲池中有一亭,过了曲步桥,就来到了第五景,宛虹亭。

亭名出自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 "宛虹施于楯轩" 意思是弯曲的彩虹垂挂在栏杆和长廊上。

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后改名"宛虹亭"。宛虹桥因其优美的造型和高高拱起的桥洞宛如一道彩虹而得名,宛虹亭也因与宛虹桥相连而得名。宛虹桥、宛虹亭和该处的九曲桥形成了莲池荷塘美景的中心。

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

宛虹亭四面临水,特别是与亭南的宛虹桥相搭配,犹如双龙戏珠。

第六景:鹤柴

在莲池西侧有多组建筑,但名气最大的确是这些建筑西侧庭院中一个小小的院子,名为鹤柴。

具体位于君子长生馆之西。原为行宫时期养鹤的地方,古代"柴" 通 "寨" "砦",是栅栏的意思。王维辋川别业中有"鹿柴"就是养鹿的地方,那么鹤柴理所当然就是养鹤的地方了。

仙鹤在古代既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又是文人高雅脱俗的象征,还是道家仙风道骨的境界,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元素。

院内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亭",院内有一对铜雕仙鹤依傍在一棵松树下,寓意松鹤延年,历史上鹤柴的面积很大,包括昆阆院在内都是鹤柴的范围。

第七景:蕊幢精舍

下面我们来到莲池南侧最大的建筑——蕊幢精舍。

位于昆阆院东南。是一座佛宇,引自佛典华严经中的"花藏世界海"一说。相传在九洲之外,在烟波浩渺的香海中有一仙岛名为"蕊香幢",四面香海环绕,是诸佛论法讲经的处所。

根据《乾隆十二景图》中 "奚总其名谛云" 的记注,可知 "蕊幢精舍" 是合佛、道两院的总称。在莲池行宫中特辟佛宇、道宫,一方面体现着封建统治者崇佛、尊道的观念,更主要的是为了点缀园景,借以渲染莲池行宫所具备的蓬莱仙境的意境。

如今这里的一部分被用作保定历史上首个 "古琴艺术馆"。

第八景:藻泳楼

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

古莲池池 30 000 m2,有南北两个岛,北岛较小就是前文宛红亭的所在地,而南岛很大,主要建筑就是藻泳楼,二层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三面环水,四面开窗,在此可欣赏到水中的水藻随波荡漾。成为专供迁客骚人吟诗作赋的楼阁。

所以藻泳楼的"泳"可以理解为文人在此吟诗作赋,同"咏",也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是对于自然景观独特的描写。

第九景:绎堂

在南塘南岸的平地上。

人称此敞堂为"绎堂",又称"射围",寓意"射之为言者绎也"。意思是:射这个行为所说的,是寻绎(不断探索、推究)的意思。可见古人不仅把射箭当做一种技艺,还是一种表达个人志向、品德和修养的方式。

"绎堂"是专为皇帝在此观看他的扈从同应召而来的武举射箭比赛而建,也是当年达官贵人和莲池书院师生习武、宴仪的胜地。

"绎堂"又有"艺堂"、"仪堂"、"议堂"等含义,"绎堂"是全园南三景中居中位置的主景,地形具有高亢、平坦、宽广的特点。

第十景:寒绿轩

莲池的东北方向,有一处颇富山林村墅清趣的精舍轩亭。面阔五间,高敞西向。轩前种竹数百竿,寒绿森森。

轩名取意于宋代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意思是:君子就应该具备如竹子般的高洁品质。在寒冷的环境中,竹子越发显得翠绿。

此处是莲池内可避暑消夏、修身养性之处。

第十一景:篇留洞

在藻泳楼东北。是一座大型假山,中部为泥土,周围是叠砌的山石。

行宫时期,山上有一"香茅覆顶’的小亭子,叫"乐胥亭",后来更名为"观澜亭"。

山下则为篇留洞。它是一个人工石洞,在假山腹部,有三个洞口。出南口为"深壑",它是南、北塘相连的东水道,一面为峭壁,犹如深谷。出北口是中心洲的东西甬道,洞口嵌着乾隆皇帝题写的洞名与咏景诗的刻石。出西口为小柏树林。

洞名出自宋代苏轼《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诗中"清篇留峡洞"之句名洞。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篇留洞》中描述洞内景象道:"初入甚黑,俄顷豁然。仰观天光,云根苍润,气蒸蒸如滴,疑有乳泉、芝髓出其间。"

第十二景:含沧亭

在篇留洞东北,与北面的濯锦亭形成对景。

这是一座桥亭,也叫廊桥或桥廊,上亭下桥,南北两侧檐柱间设护栏,既可供游人过河,又可供游人避雨或坐憩。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

亭名取意于《沧浪歌》里因水道骤狭,水浪撞击岸边,形成沧浪钟磬之声。一代名臣方观承站在亭桥上,看见水流有"东注石窦"的气势,故取名"含沧亭"。

总结

整体看下来,这莲池十二景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古典园林造景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用功能来看,每个景点都各司其职,可想当时乾隆在园中怡然自得的样子。

这期我们只是简单把莲池十二景串了一遍,其实古莲花池还有很多值得一说,比如在800年的历史中莲池的属性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私园变为了书院园林,再变为皇家行宫,最后又变为书院,这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回头再聊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