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克星——孙承宗
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克星——孙承宗
在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有一位军事家以其卓越的防守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为大明王朝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就是孙承宗,一位被《明史》评价为“攻不足而守有余”的军事奇才。
在《明史》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有这样一句话:"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大体意思就是,他进攻的能力不够,但防守的能力是有余的。考虑到他的才能,收复失地倒不一定,但如果能专门任用,足以守卫住现有的疆土。
这个人就是明末著名爱国将领孙承宗,如果他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说起孙承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一个徒弟可谓家喻户晓,叫袁崇焕。
1563年,嘉靖年间,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孙承宗从小就喜欢研究战争,别人在读四书,他在读兵书。1578年,万历六年,十六岁的孙承宗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外出游学,在这期间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是做老师,而且做的不错,名声都传到了京城,后来在某位官员的邀请下,孙承宗来到京城。
在32岁的时候,孙承宗考中举人,然后还是继续做他的教师的工作。1599年,他的雇主就任大同巡抚,孙承宗也跟着去了大同。在这里他真正接触到了战争,凭着天赋,也理解了战争。
五年之后,1604年,孙承宗决定返回京城,他要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几十年的漂泊,他已经确认了自己的志向,这个时候,他四十二岁。孙承宗一考即中,考了个第二名,进入翰林院,成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在这里孙承宗等了十年,1614年,机会来了,调任詹事府谕德,当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后来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仅仅一个月就驾崩,孙承宗又成了新皇帝天启帝朱由校的老师。
朱由校在历史上比较出名,他是个文盲,所有的心思都在他的木工事业上,对他的老师没啥感觉,但是孙承宗是个例外。可能是孙承宗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朱由校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对他非常尊敬和信任。
正是有这个关系,孙承宗的仕途步入快车道,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五品小官做到兵部尚书,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这时,一封弹劾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信到了皇帝手里,批驳王在晋的防守策略,他拿不定主意就来找孙老师。
孙承宗说他需要到山海关亲自看看,他在山海关和八里铺转了一圈后,得出来一个结论王在晋是一个军事白痴,不足以承担镇守辽东的重任。于是,他奏请皇帝将王在晋调往南京。
然后,孙承宗找来了这个打上级小报告的人,与他彻夜长谈,对这个人非常欣赏,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一个正五品兵备佥事。
袁崇焕说镇守辽东的关键在宁远,孙承宗也同意这个观点,他决定在宁远筑城,而且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袁崇焕。要守好辽东,还需要有兵,当时总兵力号称七万,但是孙承宗发现这仅仅是个数字,以前的将领吃空饷,而且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根本没什么战斗力,需要重新练兵。
孙承宗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群体,就是被努尔哈赤驱赶的难民,所谓以辽人守辽土,这些人心中有仇恨,根本不需要动员。修了城,练了兵,孙承宗还需要人才,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虽然他精通战争,有能力挽救危局,但是毕竟是老了,于是他收下了一个学生,将他的谋略、战术毫无保留的传授,这个学生就是袁崇焕。
在之后的时间里,都在重点培养,而袁崇焕也确实有天赋,掌握了老师传授的所有。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意识到明军需要建立一支骑兵,来对付后金军以骑兵为主的局面,在孙老师的帮助下,训练出了一支特别强大的军队——关宁铁骑。
这时,辽东的形势一片大好,宁远与附近的中后所、松山、前屯等据点已经连成了一片,关宁防线初步建成。同时,孙承宗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除了袁崇焕,他又调来了祖大寿、满桂、赵率教、吴襄等优秀的将领,在后金的大后方还有一个皮岛总兵毛文龙,也是孙承宗非常看重的。
然后,孙承宗又拿下了锦州,于是防线更进一步,构成了由山海关、宁远、锦州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关锦防线,这条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极其坚固。从结果来看,关锦防线是比较成功的,它重新将关外大片土地划到明朝统治下,也让后金吃到了苦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终其一生也没有攻克这条防线。
但是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倒塌,这个时候,天启皇帝朱由校沉迷于自己的木工事业,朝中是大太监魏忠贤当政,他无恶不作,残害忠良,肆无忌惮。天启四年,孙承宗开始往京城赶,他要去找皇上告状,魏忠贤很害怕,他知道皇上和孙承宗的关系,而且有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兵要来修理他。
魏忠贤跑到皇帝那里,劝说不要让孙承宗入京,他跟朱由校说孙承宗带了几万兵力要来杀皇上,但是朱由校虽然不理朝政,却也不傻,他非常信任这位老师,就打发魏公公赶紧走。
魏公公是真害怕了,就赖在皇帝这,一直痛哭,最后皇帝烦的不行了,说那就让孙老师回去吧。魏公公马上传令,让孙承宗回去。很快又下了一道命令,如果孙承宗入京,立即逮捕。
孙承宗的处事风格是没有把握绝不出战,这次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选择了返回。虽然孙承宗回去了,但是魏公公还是害怕,他反复游说皇帝都没有用,然后又找了一批言官,不停的告孙老师的黑状。
天启五年十月,受到魏忠贤轮番弹劾的孙老师,被迫交出权利,主动辞职。魏忠贤安排高第接班,经略辽东,高第认为把防线延伸到宁远、锦州,十分不明智,应该退守山海关,于是在11月,他就下令撤退。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退,孙承宗数年的积累,军事物资、粮食被丢弃,所辛苦经营的一切即将毁灭。
这时有一个人坚决不撤,他说: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坚决不入关。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在崇祯二年,崇祯皇帝再次启用孙承宗,出任内阁大学生、兵部尚书,但是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从喜峰口入关攻陷了遵化,直逼京城。孙承宗立即下令,袁崇焕前去阻击皇太极,但是袁督师这次没有执行老师的部署,让皇太极到达了北京城下决战,虽然击退了皇太极,但是袁崇焕也被崇祯皇帝抓入大牢,后来被杀。
崇祯三年,孙承宗集结了辽东军队,发起进攻,五天时间,皇太极打下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他接替了蓟辽总督,上任后就再次巡视辽东,分析形势后认为锦州太深入,孤城难守,要在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辽东总兵祖大寿奉命到大凌河筑城,筑到一半,皇太极就来了,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围,然后皇太极围点打援,解决了援军,最后祖大寿投降。
大凌河建城的时候就很多人反对,现在大凌河失陷,自然是一片弹劾,孙承宗又被迫辞职走人了。
孙承宗回到了家乡高阳县,后来清军又入关攻到高阳县,城内没有守军,也没有粮草,不堪一击。清军知道谁在这里,他们没有进攻,派出使者劝降,孙承宗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城墙坚守,城内数千百姓无人逃亡,准备迎敌,这年的孙承宗七十六岁。
清军开始进攻,很快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清军表现出了很大的敬意,希望他能投降,被拒绝,最后,孙承宗自尽而死。这就是气节。
孙承宗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打造了稳固的关宁锦防线,提拔了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等一系列名将,此后的二十余年时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未能打破这道壁垒森严、布防严密的军事防线,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山海关关门宁静,狼烟不举,这些都是他的成绩,应该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