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400多年,南宋皇族在福建造了一座“汴京城”
藏在深山400多年,南宋皇族在福建造了一座“汴京城”
在福建漳浦县的硕高山脚下,隐藏着一座与北宋都城汴京形制相似的古堡——赵家堡。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城堡,不仅见证了南宋皇族后裔400多年的聚居历史,更承载着一段尘封的王朝记忆。
赵家堡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距离海岸线不到20公里,坐落在硕高山脚下。城堡由一块块泛黄的岩石垒砌而成,高耸的城墙将所有危险拒之门外,仅留城门作为进出关卡。
在福建沿海地区,类似的城堡并不罕见。明代倭寇猖獗,闽南和闽北诸多沿海村落皆有建造城堡的历史。然而,赵家堡十分特殊,它的形制和格局酷似北宋都城汴京,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悲戚的王朝故事。
赵家堡的建立与宋王朝赵氏家族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追溯到公元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眼看要被元军俘虏,绝望之下背着小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投海殉国。南宋名臣张世杰带领赵氏余续漂流出海,在十六条大船中,竟有四艘未被大浪翻沉,逃回岸上,无人知晓。
在这四条船上,宋王室中年仅十三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侍臣许达甫、黄材等人幸存。他们逃出了元军的搜捕,沿海岸北行,在漳浦一个靠海的村子定居下来。为了防止暴露,便改名换姓,把赵姓改为了黄姓。所以,漳浦黄氏其实是赵氏的后裔。正是许达甫、黄材等“不知天命”的大宋遗臣,在生死关头悄无声息地为赵家保留了一支血脉。
平静的生活,让赵氏家族得以休养生息,家族身世也成为了世代保守的秘密。直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赵氏后人黄惠官因“同姓通婚”的罪名被告上公堂,无奈交出族谱,证明自己本是赵宋皇室后裔,赵氏一族才恢复“赵”姓。多年之后赵若和的九世孙赵范考中进士,为官一任之后厌倦仕途,卜居山间修建赵家堡。
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方形土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共三层,高13.6米,边长22米,墙厚1米,是名副其实的城堡,作为军事建筑中最具有防御能力的堡垒,完璧楼理所当然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
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它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三层通高13.6米。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二、三两层以三合土夯筑。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
“完璧楼”正门嵌青石匾,阴刻“完璧楼”三字行书,让人联想起“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楼”的“璧”字特别突出右上侧的“辛”字,占了“璧”字的一半,寓意宋皇族后裔为修建建筑赵家堡付出的几代人的艰辛。
明万历四十七年,赵范之子赵义赴开封、杭州游历返乡之后,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再度扩建赵家堡,仿造各种两宋故都的建筑景观,以至于人们可以将赵家堡想象为宋朝皇城的大型沙盘。以前的城堡叫做“内城”,后建的称为“外城”。外城城墙均由当地的岩石板砌筑,周长1082米,整体占地面积达173亩,规模恢宏。
彼时的古堡兼具防御与生活需求,左右两侧建有六座堂屋,并开辟了园林区,内外有荷花池、汴派桥、垂纶楼,以及武庙、佛庙、聚佛宝塔、禹庙、石坊等,构建了集居住、防御、宗教、休闲为一体的生活体系。
对照汴京城,赵家堡由完璧楼、内城、外城组成,平面也是正方形或长方形构造,内城开设了三道堡门,外城也筑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东门是如今的正门,门上“东方钜障”四个大字,寓意城堡如铜墙铁壁,可以抵御外寇入侵。
除了古堡的整体格局,堡内的几幢建筑也向后人婉转地诉说了家族历史。堡内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北三堂和南三堂,是曾经赵氏族人的居住地,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其中,“南三堂”包括忠堂、志堂和惠堂,现已开辟为“赵家堡展览馆”。
时代更迭,风雨飘摇的历史终究成了过去,如今的赵家堡,没有了刀光剑影,只有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光景。
对于这座屹立至今的古堡来说,人丁多寡似乎不是唯一标准,旧时王朝隐秘也不过是游人谈资。无论赵氏还是黄氏,子孙早已在全球开枝散叶,漳浦湖西镇是他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的起点。
宋去春秋二百过,许多怨恨几时磨。
胤因国乱披金甲,昺为身亡掷战戈。
元帝势强图社稷,赵人力尽去山河。
儿孙能效胡公满,管取当朝赐紫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