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笛咖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Piccolo Latte在国内这么冷门?
短笛咖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Piccolo Latte在国内这么冷门?
发迹于澳大利亚的短笛咖啡,虽与澳白一样冠上了“地道澳式奶咖”的名号,但在国内,几乎很难从菜单上找到短笛,顶多在一些独立精品咖啡馆里偶尔见到它的身影,或是出现在冷门意式咖啡品类的科普文中。
论名气,短笛咖啡似乎仍是个无名小卒,完全比不上作为后起之秀的澳白,更别说家喻户晓的拿铁了。
短笛咖啡的“出身”并不是为了门店出品
如果说澳白的起源地存在很大争议,短笛就是确切无误地诞生在了澳大利亚。据说,它是咖啡师出于考虑减少原料浪费从而发明的。
调试咖啡豆时,一般分为浓缩和奶咖2个环节,前者是感受豆子本身香气,后者是测试搭配牛奶后风味是否受到掩盖。若每次调试都以正式出品的规格制作,既容易摄入过量咖啡因,又会因喝不完倒掉而显得十分浪费。
于是,他们就利用分流手柄将一把浓缩咖啡分成2个shot,一个shot直接品尝,另一个shot则加入少量旋蒸奶做成小拿铁饮用。此外,有时上架新豆子,咖啡师也会萃把浓缩做成这种迷你奶咖让老客们浅尝。久而久之,这款小号拿铁也开始加入出品系列,并被澳大利亚咖啡师命名为“Piccolo Latte”。
短笛咖啡真的很“短”
与制作其他牛奶咖啡一样,短笛的浓缩和牛奶比例并没有绝对标准,更多是取决于所采用的容器大小以及咖啡师对这款饮品的理解。
传统的短笛咖啡是使用3盎司左右(90ml)的玻璃杯,使用单份浓缩咖啡(15~20ml)加上60ml带有薄奶泡(小于0.5cm)的旋蒸奶融合而成。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为了让短笛拥有更鲜明的特点,一些咖啡师试图采用将单份传统拼配浓缩换成SOE的Ristretto,而装咖啡的容器也从透明玻璃杯演变成各式材质精美的小杯杯。
品尝过的朋友应该知道,个头小巧的短笛相较于常规拿铁的杯量来说小很多,看起来差不多是1/2杯的热拿铁,几口就能喝完,但价格却与常规拿铁相当。若只点一杯,总会觉得喝不过瘾。这也是短笛为什么没能在国内火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是来自大洋洲的奶咖家族,为何短笛没澳白火?
八十年代,澳大利人就开始将澳白咖啡(Flat White)写在固定餐单上,不久便流传到欧美多个国家的咖啡馆。而在国内,澳白能成为流行的热门产品,关键是连锁品牌星巴克于2015年将它引入,并命名为「馥芮白」作为主打饮品上市,这也意味着当时的澳白已经成为了世界主流饮品。
反观短笛咖啡,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当地人可以花更少的价钱品尝一杯丝滑浓郁的奶咖(在澳洲,短笛比其它奶咖要更便宜一些),又不必担心份量太大所带来的饱腹感,符合“速战速决”的喝咖啡文化,显然与我们大多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不同。
除了咖啡饮用上的习惯问题,出品难度系数大也是短笛在国内罕见的关键原因。
每当出品一杯短笛,大概只需要用到60~80ml的鲜奶,但要将奶缸里仅60ml的牛奶打发成丝滑绵密奶泡,是非常考验咖啡师技术的。一些技术尚未练就的咖啡师则通过往里“补”牛奶来降低难度,只取需要部分,剩下的倒掉,这就违背这款饮品诞生的初衷了。
另外,由于杯量实在很小,要做到牛奶与咖啡融合均匀,还要在直径仅约7~8cm的液面里拉出精美图案,同样需要咖啡师拥有较高的水平。这不,每次复刻这杯短笛咖啡,少则都要翻车1次,才能找到手感。看来,还是得多加练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