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穿山龙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穿山龙
穿山龙,又名穿地龙、穿龙骨、狗山药,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的重要药材。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介绍穿山龙的来源、性状特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传统中药。
来源
穿山龙,又名穿地龙,穿龙骨,狗山药。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以根茎粗长,土黄色,质坚硬者为好。生于山坡林边、灌木林下及沟边。主产东北、华北等地区。
性状特征
根茎呈类圆柱形,稍弯曲,长15~20cm,直径1.0~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刺状残根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温。归肝、肾、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用于风湿痹病,关节肿胀,疼痛麻木,跌扑损伤,闪腰岔气,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效用分析
穿山龙味苦、性温,归肝、肺经,可除去体内风寒湿邪,使气血通畅,善于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劳损瘀滞疼痛,瘀血阻滞心痛;也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用于肺热咳嗽等。
药理研究
调节免疫:穿山龙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且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有体外实验研究穿龙薯蓣皂苷元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影响,发现穿龙薯蓣皂苷元对T淋巴细胞的早期活化、中期活化均有抑制作用。
抗炎:穿山龙总皂苷通过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降血糖:穿山龙的薯蓣皂苷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改善糖耐量,增加血清中胰岛素含量。
抗肿瘤:穿山龙的主要活性成分皂苷可通过多种机制的调控对多种肿瘤发挥抑制作用。
其他:穿山龙及其化学成分还具有抗病毒、护肝、镇咳祛痰、降低尿酸水平等作用。
配伍应用
穿山龙配石楠叶:穿山龙祛风湿,入肝经,活血通络;石楠叶祛风湿,通经络兼有补肾之功。二者合用,既可除风湿,又可益肾气。适用于肾虚而有风湿,腰背酸痛、膝软无力者。
穿山龙配黄芩:穿山龙味苦降泄,入肺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二者配伍,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倍增。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多黄稠者。
穿山龙配延胡索:穿山龙功善活血通经止痛;延胡索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要药,即“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二者配伍,止痛力强。适用于闪腰岔气,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方剂举隅
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鲜穿山龙根茎二两。水一壶,可煎用五、六次,加红糖效力更佳。(《东北药植志》)
治劳损:穿山龙五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穿山龙二两。白酒一斤,浸泡7天。每服一两,每天二次。(《河北中药手册》)
治疟疾:火藤根三钱,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钱。发病前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治痈肿恶疮:鲜火藤根、鲜苎麻根等量。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治慢性气管炎:鲜穿山龙一两。削皮去根须,洗净切片加水,慢火煎二小时,共煎二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十日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各家论述
《东北药用植物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主治扭挫伤,闪腰岔气。”
《陕西中草药》:“祛风湿,消食利水,祛痰截疟,消肿止痛。主治咳嗽,消化不良,疟疾,跌打损伤,痈肿恶疮。”
成药例证
骨刺丸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天南星(制),秦艽,白芷,当归,甘草,薏苡仁(炒),穿山龙,绵萆薢,红花,徐长卿。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痛的患者。
注意事项
妊娠期妇女慎用。
穿山龙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