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山西》--蒲州
《大地上的山西》--蒲州
在黄河、渭河、汾河冲积形成的汾渭平原上,一个个古渡应运而生,吴王渡、蒲津渡、风陵渡、茅津渡……在这片宽广温和且放逸自在的河道中,中国最古老的浪漫诗情便诞生于此。
在黄河、渭河、汾河冲积形成的汾渭平原上。与下弦若弯弓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相比,上弦似摇篮的中国第四大平原汾渭平原,仿佛一支载着妈妈歌谣的“月亮船”。舒阔的小北干流由300多米延展至4-19千米,在这片宽广温和且放逸自在的河道中,一个个古渡应运而生,吴王渡、蒲津渡、风陵渡、茅津渡……
踏上横跨600米的黄河最长浮桥,只见大河上下水势散乱,在水的中央,白鹳、黑鹳、白鹭、苍鹭、红嘴鸥或于葳蕤挺拔的荷蒲、蒹葭丛中相偕漫步;在水的中央,来自不同部落的后生、闺女,在渔猎采集的劳作过程中,随荇菜、游鱼流摆的节奏,荡漾出彼此心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河上最大的浮桥——吴王浮桥(《大地上的山西》插图)
顺流而下,河道愈加开阔,河岸愈加舒缓,长长坂原一直向东延伸到10千米外的中条山下,而那些交通往来的渡口,终于有条件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繁华城镇。从吴王渡向南就是“舜陶河滨”之处蒲州城。蒲州城外遍生“蒲草”(菖蒲),因这美妙而浪漫的水生植物,这一带滩塬便被唤作蒲坂。舜帝在这里率领族民“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并通过推行“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使蒲州成为中华最早的文明中心。
遥思上古,舜及子民在清晨、黄昏钻入蒲丛,后生们将鲜艳蒲花献给心爱的闺女,闺女们把宽大蒲叶裁成蒲扇送给心上人,大河东岸飘散着坦坦荡荡的青涩气息、初恋滋味: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秋日,数千白鹭聚焦在平陆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地上的山西》插图)
顺流而下,河东中条山来到它的起点凤凰咀,河西华山则走到它的终点麒麟山,两山夹峙下,河面瞬时从10余千米缩窄为300多米,山河激荡处,成就控扼天下的雄关险隘。停舟于风陵渡北7千米的西侯渡村,面南而望,只见中条逶迤,华山耸峙。传说中,为引河入海,巨灵神施展双掌力推两山,让滚滚河水穿山而过。经考古发现,人类已知最早用火记录就此诞生。
顺流而下,山河际会处的历史风暴中心风陵渡,于宋元之后,随着历史烽烟逐渐远去,风陵渡取代蒲津渡成为秦晋第一通衢。《神雕侠侣》中,正是在风陵渡口,16岁的郭襄于纷飞大雪中初遇杨过,三枚金针,一场烟火,“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全书结尾,杨过“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金庸以李白一首《秋风词》结束了这场看似大彻大悟实则无始无终的思恋。
顺流而下!顺流而下!到底为了寻找什么?是为了青春的憧憬,是为了梦中的另一半,更是为那份关于成长的期待。顺流而下,顺流而下,才发现,寻觅中的最美相遇,却早已停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河东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