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亭林古文化遗址:良渚文明的见证
上海亭林古文化遗址:良渚文明的见证
亭林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6年,当时亭林自来水厂在建造机房时意外发现了古代文物。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夏商、春秋战国和晋唐时期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神面纹玉琮。
亭林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始于1966年,当时亭林自来水厂在建造机房时意外挖出了古代文物。随后的几年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试掘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文化堆积。1972年试掘73平方米,1973-1975年清理125平方米,发现了夏商、春秋战国和晋唐时期的文化堆积。
1988年,亭林镇政府计划建设公园,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借此机会在遗址偏北的规划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668平方米。1990年3月又发掘了300平方米。两次发掘共发现宋墓2座,唐墓1座,良渚文化墓葬23座。
神面纹玉琮:亭林遗址的明星文物
在亭林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神面纹玉琮。据考古报告描述,这件玉琮为蟹青色,长方体,上大下小,对钻孔略有错位,出脊,顶底稍有残缺。器表局部有闪电状裂纹,以四折角为中线,琢刻四组九节人面纹,圆眼及鼻纹浅显。长24厘米,顶宽7.4厘米,底宽6.7厘米。
这件玉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制作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玉琮的结构复杂,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有圆孔,可以持轴运作。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器,至今仍是一个谜。
亭林遗址的考古价值
亭林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遗址中的墓葬分布和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M16墓葬出土的玉器、石器和陶器多达80件,占亭林遗址所有墓葬出土物的1/5,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亭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在良渚文化的阶层结构中,亭林墓地代表了介于王墓和普通平民墓之间的第三阶层,即地方统治阶层。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良渚文化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文化的辉煌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以精美的玉器和宏大的古城遗址闻名于世。良渚古城的发现,证实了早在5300-4000年前,中国就已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古城的规模相当于四个北京故宫,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显示出当时社会统一规划的能力。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玉琮、玉璧等器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被赋予了沟通天地、象征权力的神圣意义。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结语
如今,亭林遗址的考古现场已被改造为市民休闲公园,既方便了市民近距离接触良渚文化,又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场所。亭林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上海地区4000年前的文明图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