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课堂】有“众药之王”美誉的甘草:功效、注意事项与种植方法全解析
【植物大课堂】有“众药之王”美誉的甘草:功效、注意事项与种植方法全解析
甘草,又称甜根子、甜草,是一种具有“众药之王”美誉的中药材。它不仅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也使其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甘草的植物学特征、主要功效、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繁殖方法。
甘草,俗名:甜根子、甜草等,豆科甘草属多年草本植物,在采集到新鲜的甘草时,如果将其根剥皮入口嚼之,立刻能感到甜味,因此称为“甘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众药之王”的美称。
甘草根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味甜;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呈椭圆形卵状,边缘或全缘微呈波状;蝶型花一般有紫色、白色或黄色;花期5-7月,果期6-10月。甘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及山东。甘草常生长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其中有效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以及甘草多糖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使用甘草,对人体的功效有如下:
1、清热解毒:甘草可以泻心火,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现代医药学已经证实,甘草有较好的解毒功能,还能抑制胃酸分泌,适量食用甘草,对胃肠道溃疡病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2、镇咳祛痰:甘草口服以后能作用于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性刺激、起到镇咳作用,同时甘草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使痰容易咳出;
3、甘草可以补脾益气,甘草色黄味甘,气温益气,是补脾益气的常用药物,经常和党参、白术等补脾益气的药物一起使用,用于治疗多种气虚证,比如心气虚、心悸、脾胃虚弱等症状;
4、调节药性:甘草独具甘味,有缓和其他药味性能的作用,所以常用在复方中,能起到协调其他药物性味的功能,在各类药方中甘草能使各种药物互相和谐,所以前人认为甘草能调和百药,是不同性质的药物协调一致发挥作用。
甘草本身具有一定止咳作用,与其他强力止咳药一起服用反而会严重损害呼吸中枢,所以服用甘草的时候注意不要与止咳药一起服用,同时如果正在服用降血糖药物的人群也不适宜食用甘草,因为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含糖量,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但甘草若是服用不当的话也可能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害处:
一、如果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会出现身体的浮肿。
二、有的患者可能因为服用时间过长会出现烦躁的症状。
三、人群中有部分人肠胃功能较差,服用甘草后还会发生腹泻的症状。四、在用甘草泡水时,如果用量过多的话,也可能导致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
五、有的人因为容易过敏,在服用甘草后也可能表现为全身的瘙痒或者是冒冷汗等症状。
六、目前市面上的甘草有很多是硫磺熏制过的,服用过多也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生长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翻后耙平,种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
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根状茎繁殖: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