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扬子江论坛热议:AI能否替代人类作家?
第七届扬子江论坛热议:AI能否替代人类作家?
2024年11月,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在南京举行,5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围绕“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作家们普遍认为,AI虽然在文本生成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作家。
AI的局限:情感共鸣与创造力的缺失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指出,科技与传媒技术日新月异,文学生态相应产生了新的格局,特别是在AI技术的影响与冲击下,文学的现实走向也变得难以言明。但有一点清晰可辨,即谈论这一话题的关键依旧是“如何夯实文学的品质”。
作家毕飞宇认为,“智慧之外,我们人类还有情绪,还有感受。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只要人是完整而全面的,任何东西、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可能替代。
作家东西呼吁,写作者要有自信。AI技术目前还需要人的指令,尽管它能够帮助写作者快速创作,却不能直接面对现实发言,无法解决人的心灵、情感问题。而这些正是人类的优势。
作家乔叶表示,人是愿意亲近人而非机器的,AI技术的缺点恰恰在于它太过于标准,缺少了人类充满弹性的情感,缺乏人类生机勃勃的、来自血肉之躯的不完美。
作家张楚认为,作家通过作品传递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反思。但AI并不会理会碳基生命的复杂和吊诡,AI写作可能缺乏真正的情感力度和独特的创造力。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则用《水浒传》里“雪正下得紧”等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特有的感觉和创造力不能完全被机器所掌握。
作家孙频表示,最好的文字是具有无法复制的独特调性的文字,这种调性的形成,来源于花草树木、人生百态、烟火饮食的滋养,饱含真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这些是机器无法也不可能拥有的。“相比于对AI取代作家感到恐慌,思考自己的文学理想才是每一个作家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AI的机遇:辅助创作与形式创新
面对AI带来的挑战,文学界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机遇。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戴新宇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跟外部世界做交互,“在交互过程中有感知能力、认知决策能力、行动能力”。通过模仿人类的这些能力,人工智能不断提升计算与理解水平,从而生成强大的语言智能,这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它能使AI模型理解上下文,实现内容扩展和润色,为人类提供技术型写作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提醒大家不要过度乐观,因为“AI技术让我们和这个世界真实的界限感在消失”,这促使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都将发生变化。因此,人类需要AI,它的强大可以让我们清晰地反观人类与世界的界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以陈楸帆和王元的两个小说实践样本为例,认为AI技术目前或许还未完善,但它的成就已经引发了众多焦虑与恐惧。未来,AI技术可能不仅仅停在辅助层面,或许还会改变人类。当科幻文学所描绘的赛博空间有一天真正实现,人类准备好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技术推动了文学作品向多模态形式转变,让全民写作成为可能,拓展了风格与题材。在他看来,并不存在AI写作会取代传统写作的问题,因为AI技术影响更多的是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类型文学,传统文学所面临的危机只是不同类型的文艺之间比重的升降起伏。他设想未来会存在一种并行不悖、和谐共生的文学生态,AI技术会成为文学的助力,直到有一天它不再仅限于技术。
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新时代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判断,AI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因为它缺乏人类理解、感受与创造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人类始终对人工智能占据主导性。
作家孙甘露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类所处的阶段,取决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人类塑造了人工智能,但人们对AI作品的兴趣,或许不在于它的生长速度、写作能力,而是在于创作之外的问题,它们指向的更关乎人类的疑问,“包括小说的叙事、研究与发展史”。尽管个体的生命有限,但人类始终是实现从0到1的主体,人工智能等机器处理的则是1以后的部分,它无法处理一个没有的东西。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AI的奇点还没有到来”,人类大可不必过于焦虑与恐慌。他所讲的“奇点”就是指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与创造性,而这恰恰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有别于机器的极为重要的一点。AI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确强大,但它没有思想,没有道德理性,也就无法创造现实,这也可能是AI永远不可能打败人类的原因。
作家李洱对人工智能能否表达个人经验与历史经验表示怀疑。他认为,我们读文学作品,看的是作者与这个时代的关系,看的是这个作家如何表达个人经验。AI不具备这种生命经验,它所创作的只是毫无生气的描绘性文字,与自然,与时代,与个人毫无联系。因此,“勇敢地去应对吧”,哪怕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传统的写作者”。
结语:AI是文学发展的新机遇
正如《江南》主编哲贵所说:“AI不是威胁,而是文学发展的新机遇。”面对AI这一新兴技术,文学界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同时也要坚守文学的本质,保持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情感共鸣。未来,AI与人类作家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