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
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
唐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不仅种类繁多,造型和纹饰也十分多样化。这些玉器皿不仅体现了唐代玉器制作艺术的创新,也为研究唐代玉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种类、年代以及产地等方面,结合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进行初步探讨。
中国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玉器的种类及其社会功能也相应地不断演变。至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玉就被神秘化、神圣化。出现了象征身份、地位的玉武器,以及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的雏型玉礼器。东周时期儒家赋予玉许多美德,玉被道德化了,流行“君子必佩玉”的习俗。到了汉代,人们迷信玉能保护尸体不朽,葬玉有了很大发展。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玉器发展处于低潮,风格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隋唐以后,人们对玉的观念有了显著的变化。玉的神秘感、神圣感逐渐消失,玉德观念也趋于淡漠。而玉的实用性、现实性明显增强,中国玉器从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唐代日常生活用玉在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器皿和玉装饰品不仅种类多,而且造型和纹饰也较多样化。在玉器中还出现仿金银器的玉石制品。这给唐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玉器制作艺术的一种创新,也是唐代玉器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新课题。本文拟就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的种类、年代以及产地等问题,结合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进行初步的探讨。
唐 云龙纹葵口玉盘 上海博物馆藏
云龙纹葵口玉盘口呈十二葵瓣状,与西安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白玉及水晶八瓣花形杯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形制上可能受到金银器或瓷器的影响。玉质温润晶莹,外壁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属于典型的唐代龙纹样式。在出土和传世器中类似的器物十分罕见。
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种类颇多,主要有杯、碗、盘、盒等类。杯多数为玉质,少数为滑石制品。器形较为多样化,有八曲椭圆形、四曲椭圆形、带耳四曲椭圆形、椭圆形以及带耳椭圆形等数种。
唐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杯呈八曲椭圆形,深腹,底附椭圆形圈足。杯内壁两侧有弧形凸棱,居中的两条凸棱从口沿直至腹底。外壁碾琢尖叶忍冬卷草纹。杯口长径10.2、短径5.5、高3.8、壁厚0.15厘米。有的学者认为,“此杯形制与波斯萨珊银器完全相同,其装饰纹样是对南北朝时期已经流行的忍冬纹的直接继承,因此它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唐 水晶八曲长杯 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器形与忍冬纹八曲玉长杯相同,但光素无纹饰。杯口长径9.6、短径6、高2.5厘米。有的学者认为“该杯可能是中国工匠以波斯萨珊银器为蓝本而制作的仿制品”。
宋 白玉夔龙柄葵花式碗 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有褐色沁斑, 玉质润泽。器型仿金银器碾琢, 一侧镂雕夔龙为柄。口沿处饰弦纹, 其下饰回纹一周, 腹部花瓣式六开光浮雕夔龙, 以回形纹衬底, 并于四角浮雕卷草, 足施三角纹。外壁镂雕夔龙, 龙爪扶于口沿, 尾贴碗壁, 呈向上攀爬状。此器纹饰仿自青铜器, 但又略加变化, 伏于器侧的镂雕夔龙形柄, 其造型有别于其他宋龙, 龙身瘦长,眼细窄, 三爪, 独角, 但从螭尾来看仍极具宋龙的特征。
美国纽约西园雅集藏六曲玉碗
八曲长杯的器形基本相同,其造型具有浓厚的萨珊风格。美国旧金山美术博物馆收藏的“卷草八瓣银长杯”和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瑞鸟萱草纹八曲银长杯”器形都与上述八曲玉长杯基本相同。所以八曲玉长杯显系仿金银器的制品。有的学者认为卷草八瓣银长杯和瑞鸟萱草纹八曲银长杯的“纹样表明系中国制造的器物无疑,由于器形上还带有浓厚的萨珊风格,其年代应在7世纪后半叶”。忍冬纹八曲玉长杯和八曲水晶长杯出土于何家村窖藏。该窖藏埋藏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在盛唐晚期。有的认为器物的年代不晚于天宝十五年。有的认为在德宗时期。
唐 鸳鸯花卉纹玉盒
此件玉盒1969年出土于西安唐宫城遗址内,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4厘米,青玉质地,受沁成灰褐色,盒盖与盒身被琢制为对称的方形委角,内有子母口相合。器表以减地浮雕的方法琢出花卉及枝叶,盒身、盒盖的侧面阴刻出卷草纹。器物的突出部分以镂雕的方法制作出方向相向且大小对称的鸳鸯,眼部、喙部、翅膀、尾羽均用细阴刻线来表示,既达到了装饰效果,又可将镂空部位作为玉盒的穿孔佩带使用。另在与鸳鸯相对一侧的器壁上下各钻一圆孔,并以金质构件嵌入其内,以供使用者开合。
该器物的造型为前朝所未见,且在一件器物上分别使用了减地凸起、细密阴刻线、镂空雕刻及委角等多种方法来达到装饰效果,足以展现唐代玉工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及娴熟灵活的治玉技巧。据学者考证,唐代此类小盒多用作盛放口脂香膏,并且常常是朝廷赐物。
唐 白玉弦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唐 素面折腹高足滑石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素面折腹高足滑石杯,滑石质,黄褐色。由杯体、托盘、高足三部分组成。杯身口径较大,呈碗状。侈口,杯腹下方有凸棱一周,高圈足上有托盘与杯体相连。
唐代,玉器和金银器只有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僚才有权使用。然而,模仿富贵生活方式,追求高品质生活用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其他材料仿玉与仿金银制品满足了许多无法拥有这些奢侈品人的心理。那些造型新奇、美观的器物往往最容易被仿制,银器中的高足杯这一形制特殊的器物便是被仿造的对象。高足杯不是中国传统的器形,通常被认为起源于罗马,拜占廷时沿用,后由萨珊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高足杯在唐代银杯中常可以看到。素面折腹高足滑石杯应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皿样式而制。
唐 素面玛瑙长杯 何家村窖藏出土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何家村窖藏出土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3件玛瑙器,分别是金兽玛瑙杯,玛瑙长杯,玛瑙臼,酒器。古文献称“马脑”,多产于西域,康国,波斯,吐蕃都向唐进贡过玛瑙器。尤以殷红色最为时尚。素面玛瑙长杯和人物图像玉长杯的造型也具有中亚和西亚银器的风格。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早期辽墓出土的一件银长杯,器形与上述两件长杯基本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李家营子银长杯的产地也应是粟特地区”人物图像玉长杯刻饰的奏乐人物,从其服饰、姿态考察,属唐人风格。该杯应是唐代玉工仿粟特银器的作品,其年代可能晚于八曲长杯。
唐 白玉研茶钵 洛阳博物馆藏
隋唐之际此类玉杯存世较少,敞口、圈足形的有1957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玉杯和故宫博物院藏莲瓣纹玉杯等,都是唐代容器之珍品。
隋 金扣白玉杯 国家博物馆藏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cm,口径5.6cm,底径2.9cm。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唐 莲花纹玉杯 故宫博物院藏
唐 白玉莲瓣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高4.6cm,口径7.1cm,足径4cm。白玉质,有绺及白色絮斑,局部有褐色沁。碗壁较直,略厚,表面浅浮雕三叠莲瓣纹。莲瓣表面阴刻平行线条以示叶脉。
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集中发现于唐两京地区。玉器(包括水晶、玛瑙制品)主要出土在西安地区,滑石器则主要发现于洛阳地区。西安是唐代都城长安城的所在地,为皇室和高级贵族的聚居地。洛阳是唐帝国的东都,也是贵族官僚较为集中的地方。当时玉器和金器一样。只有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僚才有权使用。《唐律疏议·杂律》舍宅车服器物违令条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此等之类,具在令文。若有违者,各杖一百。”可见只有一品以上的高官(包括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纯金和纯玉制成的饮食器皿,违背这个法令,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唐 瓜棱式玉杯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色,有土沁及褐色铁锈沁。器体呈长圆瓜棱形,杯体光素,浅腹,内有两道凸起的瓜棱。杯一侧出廓成云形耳,柄上打有一桃形穿孔,造型别致。
上述仿金银器的玉器中,忍冬纹八曲玉长杯、八曲水晶长杯、素面玛瑙长杯等都出土于何家村窖藏。前文已述及,有学者认为何家村窖藏是租庸使刘震在泾原兵变时埋藏的;同时还认为刘震的职责是管理官府财物,窖藏中的器物“不是他个人的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庸调及官府的财宝”。刘震为“尚书租庸使”,属一品以下职官按律令他个人是不能使用纯金、纯玉器皿的。何家村窖藏的器物属官府财宝,可能性是存在的。关于何家村窖藏。也有文章认为是“一个与道教有关的遗存”或可一说。
唐 水晶云纹单把杯 《熙墀藏玉续》
唐 云纹玉杯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玉杯椭圆形,平底,杯内光素无纹。外壁浮雕朵朵云纹,并以镂雕飘浮的朵云巧作器柄。此杯设计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十分少见。
唐 白玉天鸡三耳罍 故宫博物院藏
罐由白玉制成,圆口,鼓腹,圈足,足壁镂雕3个方形孔。器表等距饰有3天鸡,作展翅直立状,圆雕头部,翅膀与爪浮雕于器身,以阴线刻出羽毛纹理,线条简洁流畅。
关于唐代玉器的制作地点问题,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考虑到玉料的难得和价格的昂贵,玉器的主要制作地点应是都城长安,而且是由皇室和中央政府所属的官府手工业作坊负责制作。《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冶署“掌范熔金银铜铁及涂饰琉璃玉作。……凡诸冶成器,上数于少府监,然后给之”。可见“玉作”系隶属于少府掌冶署管辖的官府手工业作坊,主要为皇室和高级贵族碾琢各种玉器。长安城中另外一处制作玉器的机构,应该是兴盛于晚唐时期的文思院。文思院属“供天子燕私”的内库管辖,从考古资料得知,文思院至迟从唐懿宗时就已成为宫廷内打造金银器的作坊院。唐代的文思院,除打造金银器外,是否还制作其他器物,文献失载。据《宋史·职官志五》记载:“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由此推想唐代的文思院可能也是综合性的官府手工业作坊,除金银器外,也制作玉器等其他珍贵器物。
唐 葵口玉盘 洛阳博物馆藏
玉质白色,上有红、黄色瑕斑。盘侈口,宽沿,葵花形边,浅腹,平底,浅圈足。盘体磨制精细,温润细滑。
唐长安城内,除了专为皇室贵族服务的官府玉工外,还存在民间玉器手工业工人,在市场上也能买到玉器。新、旧《唐书·柳浑传》记载,德宗时玉工为皇帝制作玉带,摔坏了一块玉带銙,便私自到市场去买一块玉銙补上,结果被德宗识别出来,玉工差一点被处死。这说明官府玉工制作的玉器明显优于民间玉工的作品,因而易于识别。何家村窖藏中的忍冬纹八曲玉长杯、八曲水晶长杯、玛瑙长杯,以及传世的八曲玉长杯、六曲玉碗等,工艺技术精湛,应属中央官府玉工的杰作。至于用滑石或其他石料制作的杯、碗、盘、盒等,多数应是地方官营手工业作坊或民间工匠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