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擤鼻涕竟会导致中耳炎?一文读懂中耳炎的病因、症状与预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擤鼻涕竟会导致中耳炎?一文读懂中耳炎的病因、症状与预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stxrmyy.org/nd.jsp?fromColId=2&id=1246

近日,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因双耳流脓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乳突炎。这一病例提醒我们,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但很多人对其了解并不全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中耳炎的相关知识。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然而大多数人对中耳炎的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耳朵流脓、耳朵疼就是得了中耳炎”,或者“患上中耳炎是因为耳朵进水”,甚至有人觉得“中耳炎不用管随便滴点药水就行了”。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竟是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游泳时细菌入侵、过度吸烟、长时间用耳机听大分贝音乐、外界气压发生变化、疲劳等都会诱发中耳炎。

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了解中耳炎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什么是中耳炎?

人的耳朵里的鼓膜把耳朵的通道分隔成两部分,外侧的叫外耳道,内侧就叫中耳。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管等结构,主要功能就是传导声音,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

中耳炎,就是发生在中耳腔内的各种炎性病变,是耳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耳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系统问题

中耳炎的分类

依据病变性质,中耳炎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分泌性中耳炎

又称为“浆液性中耳炎”、“胶耳”,比较常见,多由于咽鼓管堵塞,导致中耳内产生了积液。主要表现为耳痛耳流脓耳鸣听力下降

(二)化脓性中耳炎

较为常见,渗出液为脓液,由于细菌感染所致。根据病程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通常以6周为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即我们常说的“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主要表现为耳痛耳流脓耳鸣听力下降。急性中耳炎如果反复发作或未经彻底治疗,可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三)“危险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

是最危险的一种中耳炎类型,可引起周围骨质破坏,导致颅内外并发症,可以和化脓性中耳炎相互转换。表现为伴有臭味的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

(四)特殊类型中耳炎

比较少见,主要是指结核性中耳炎、梅毒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放射性中耳炎、气压性中耳炎等。这些中耳炎通常有其特殊病因,临床容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中耳炎的治疗

(一)分泌性中耳炎

使用药物或者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等进行治疗。

(二)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急性发作期,应及时医院就诊,给予抗生素滴耳液及口服药物对症治疗。急性发作期过后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建议及时手术治疗。

(三)“危险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

手术是治疗胆脂瘤的方法。因此,胆脂瘤一旦发现,建议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延误治疗时机。

(四)特殊类型中耳炎

不同的中耳炎类型,治疗方案不同。

此外,依据病程长短可将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两大类。

(一)急性中耳炎

起病急,48小时内发病,多为急性细菌感染所致,表现为突发耳痛、鼓膜充血,可伴有发热,病程持续约7-10天,若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鼓膜穿孔后中耳里面的脓液会流出来,表现为耳朵流脓。急性中耳炎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以及改善咽鼓管功能药物等进行治疗,大多可以治愈。

此外,如果擤鼻子不正确,也能将鼻咽部的病原体直接沿着咽鼓管吹入中耳鼓室中,导致中耳炎。

(二)慢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正规治疗,迁延未愈所致,病程较长,一般超过6-8周。慢性中耳炎的鼓膜多残留较大穿孔,导致耳朵反复流脓,听力下降,有时会有耳鸣。慢性中耳炎建议通过手术来治疗。

医生提示:无论是急性中耳炎还是慢性中耳炎,都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

中耳炎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认为中耳炎症状不严重,是小病,可以不用管它。但实际上,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以下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一)听力下降,严重者会出现性耳聋;

(二)耳部炎症会引发人体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

(三)鼓室相隔头颅很近,容易导致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膜外脓肿、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造成生命威胁;

(四)引发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导致中耳癌;

(五)引发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

如何预防中耳炎

  1. 避免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2. 正确擤鼻子:擤鼻子时不要两侧鼻孔同时按紧,应该按紧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孔的鼻涕轻轻擤出来;
  3. 积极治疗鼻部和鼻咽部疾病;
  4. 避免随意掏耳,防止耳外伤所导致的鼓膜穿孔;
  5. 尽量避免到水脏的游泳池去游泳、跳水,游泳时尽量避免耳朵进水。
  6. 戴耳机听音乐要控制时间和音量;
  7. 一旦耳部不适及时就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