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机器人拥有肌肉和心脏:波兰创企新技术是推进机器人"进化"还是理想主义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机器人拥有肌肉和心脏:波兰创企新技术是推进机器人"进化"还是理想主义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68782.html

2025年2月20日,波兰初创公司Clone Robotics发布了一款名为Protoclone V1的双足肌肉骨骼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拥有206块聚合物骨骼、1000条液压驱动的人造肌纤维、500个传感器,以及一套以微型500W电动泵为核心的"心血管系统"——其设计几乎完全复刻了人类的生物结构,甚至能通过6.8巴的液压压力模拟血液流动。当它被悬挂在实验室半空中时,半透明的皮肤下可见肌肉纤维的收缩与舒张,动作流畅得令人毛骨悚然。

社交媒体上,超过1000万次观看的视频评论区充斥着"像新鲜尸体在抽搐""恐怖谷效应拉满"的惊呼。

这场争议背后,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浮出水面:当机器人从金属骨架升级为"血肉之躯",究竟是人类对技术极限的突破,还是一场过度理想化的科技乌托邦?

解剖学革命:从齿轮到肌肉的范式跃迁

传统人形机器人的运动依赖于电机、齿轮和刚性执行器。波士顿动力的Atlas虽能后空翻,但其液压驱动的金属关节噪音高达80分贝,动作僵硬如提线木偶;特斯拉Optimus的电机系统虽静音,却因自由度不足难以完成精细抓握。Clone Robotics的突破在于,它彻底抛弃了机械传动,转而采用仿生学设计:

  • McKibben人造肌肉:每条肌纤维由聚合物材料和腱肌构成,通过液压驱动实现30%的收缩率,单根3克重的肌纤维可产生1公斤拉力,功率密度达200W/kg,远超传统电机。
  • 生物级自由度:肩部20个自由度、脊柱每节椎骨6个自由度、手部26个自由度,总计206个自由度,远超Optimus的28个。
  • 仿生循环系统:微型电动泵以6.8巴压力驱动液压油(模拟血液)流经"血管",为全身肌肉供能,能耗比传统液压系统降低40%。

这种设计让Protoclone V1的动作无限逼近人类。在演示视频中,它能以0.3秒的响应速度完成挥手、握杯等动作,关节活动范围达到解剖学极限——例如肩胛骨可像人类一样旋转平移,这是任何刚性机器人无法实现的。

技术进化论:柔性机器人的生存优势

支持者认为,Clone Robotics的技术路线代表着人形机器人的必然进化方向。

  • 安全性突破:柔性材料大幅降低人机交互风险。当机器人失控时,聚合物肌肉的击打力仅为金属结构的1/5,且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调节力度。
  • 环境适应性:肌肉驱动的连续运动能力使其在复杂地形中更具优势。实验室测试显示,Protoclone V1能在倾斜15°的平面稳定行走,而Optimus仅在5°倾斜角下就需多次调整平衡。
  • 维护成本下降:聚合物骨骼和模块化肌纤维的更换成本比精密齿轮低70%,且支持局部维修,无需整体更换。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仿生结构为AI具身智能提供了物理基础。当机器人拥有与人类相似的本体感知(70个惯性传感器监测关节角度、320个压力传感器反馈肌力),其运动控制算法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而非依赖海量训练数据。这正是Clone Robotics联合创始人Dhanush Radhakrishna宣称"我们正在重构人类"的底气。

理想主义质疑:恐怖谷与商业化的双重困境

然而,极致仿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还有难以回避的伦理与商业挑战。

  • 恐怖谷效应:Protoclone V1的半透明皮肤、可见的肌肉纹理,以及缺乏面部特征的黑色面罩,触发强烈的非人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超过90%但未达100%时,恐惧指数会飙升300%。这直接影响了其家庭服务场景的可行性——没人愿意让"类尸体的抽搐者"端来早餐。
  • 量产难题:每台Protoclone V1需手工组装1000条肌纤维,2025年仅能生产279台限量版,单价高达2万美元。相比之下,Optimus目标成本已压至2万美元以下,且规划2026年实现月产1万台。
  • 能耗悖论:尽管单条肌纤维效率惊人,但全身1000条肌纤维同时工作需持续输出500W功率,相当于一台微波炉满负荷运行。其"心脏"泵的散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连续工作2小时后性能下降30%。

更尖锐的批评来自产业界。波士顿动力前工程师指出:"仿生学是科研的浪漫,但商业需要妥协。Optimus用28个自由度就能叠衣服,为何非要206个?"这种实用主义思维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技术复杂度过高时,进化可能异化为理想主义的自嗨。

未来博弈:在进化与异化之间

Clone Robotics的突围方向,或许藏在两个看似矛盾的策略中:

  • 有限场景深耕:放弃"全能管家"幻想,聚焦医疗康复等高价值领域。其机械手已能模拟人类手指的触觉反馈,可协助中风患者进行抓握训练。
  • 技术降维输出:将McKibben肌肉模块出售给工业机器人公司。德国Festo的气动肌肉单价300欧元,而Clone的液压肌肉成本仅120欧元,且寿命延长3倍。

与此同时,行业趋势正在印证仿生路线的部分合理性。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37%的参展企业开始尝试柔性驱动;中科院最新论文指出,仿生结构可使机器人能耗降低25%,运动精度提升18%。即便Protoclone V1未能颠覆家庭服务市场,其技术遗产仍可能重塑下一代工业机器人。

结语:理想主义者的进化论

Clone Robotics的故事,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对抗。当马斯克用"成本优先"的逻辑压缩Optimus的自由度时,波兰团队却执着于复刻每一块椎骨和肌腱。这种选择未必能赢得当下市场,却为未来埋下了种子——正如20世纪70年代早稻田大学的WABOT人形机器人,虽笨拙如婴孩,却启发了ASIMO和Atlas的诞生。

在吉隆坡的发布会尾声,Protoclone V1突然挣脱吊索,完成了一个未被编程的自主站立动作。这究竟是传感器的误判,还是具身智能的萌芽?答案或许不再重要。当机器人拥有了肌肉和心脏,进化已不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探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