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法华经》的智慧内涵
明影法师:《法华经》的智慧内涵
《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典籍,其智慧内涵博大精深。本文将从"四依原则"和"法华三昧"两个方面,为您深入解析《法华经》的核心智慧。
打开《法华经》,你会发觉《法华经》一开篇,佛陀就在序品里面反复赞颂《法华经》的重要:一切诸佛都要讲《法华经》,一讲《法华经》,准备不成熟的比丘就会退席,因为没有资格听。佛陀讲完《法华经》后,讲法基本上就算完成了,就会准备入涅槃,即便佛陀身边的弟子也不是都有资格听《法华经》。这就是《法华经》的尊贵和重要,而且《法华经》全经,从序品一直到最后,一直在赞颂《法华经》。
在我出家以前,有同参道友问我,《法华经》通篇都在赞叹《法华经》,《法华经》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哪句代表了《法华经》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要想准确回答,我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研究、理解佛法的“四依原则”: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四依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
在佛法僧三宝当中,法是核心。比如说,佛像跟经典哪个重要?经典比佛像重要,所以不能把佛像压在经典上,但经典可以放在佛像上。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共同尊重,那是因为佛陀圆满地觉悟了法,这个法即是智慧。
这个智慧有时是由佛说,有时是由天人说,有时是由菩萨所说。在《法华经》当中,就有菩萨说法的篇章。有些经典,比如《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我们一般说,佛是最圆满的,菩萨尚未圆满,但观世音菩萨不是,观世音菩萨早就是圆满的佛,现在以菩萨身份来助佛宣化,所以观世音菩萨说的也是成佛的智慧,《心经》因此被称为三世诸佛成佛的法门。在这一点上,《心经》和《法华经》是平等的,都是最重要的法门。《法华经》上也讲,除了《法华经》之外,其他经典都不及《法华经》,只有般若经典和《法华经》是平等的,这就是般若和《法华经》的关系。所以要依法来理解,不要看法是谁说的,而要看说的是什么,要以法为尊,这就是“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
经典,又被称作色类典籍,这些文字经典、文字般若,它是思想吗?它是知识吗?它是受各种文化影响形成的佛教文学作品吗?不是的。要透过语言,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智慧内涵,这才是理解佛法的原则。所谓“依义不依语”,就是依语言所表达的法义,而不应该执着于语言的形式。
关于语言的作用,古人叫作“因指见月”,语言相当于手指,是为了表达佛法的智慧,所以要透过语言理解佛法智慧,而不要迷于语言当中。如果有人只是依语言来理解经典,永远都不可能准确,那是知识层面、文化层面的理解,不是理解佛法的原则。佛陀在《金刚经》中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有人只是以文字看经典,那这个人不懂佛法,不管是谁。所以要“依义不依语”,这是一个原则。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讲了很多法,有大乘法,也有小乘法。小乘法属于半字教、不了义教,只能离开世间证涅槃。把轮回止息了,住进不生死的涅槃境界,这是阿罗汉境界。他住到涅槃里以后,我们就见不到他了,他不能再给我们讲法,他也不想再来。但是,他们在世的时候,生证有余涅槃,不能得百分之百的自由,身体还有障碍,对世界还有执著,对法义也有执著,所以说他既不得自由,因此也不愿意再来人间,于是去世以后不再投生,证入清净的涅槃境界。《法华经》称之为“只入化城,未到宝所”,就相当于我们从南方要去往北京,结果刚到保定,我们认为到了北京,其实那是北京南部的第一个地级市。
在一切经典、一切法门当中,一切大乘法都是了义教,如《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典诠释的智慧即是了义教。如果把了义教和不了义教相比较的话,我们要以了义教的智慧作为佛法总的理解,这才是符合佛义的。《阿含经》属于小乘典籍,重点讲小乘法的智慧,那么跟《法华经》这两种经典之间,如果要抉择哪个是根本、哪个是源头,《法华经》是根本,《法华经》是源头。虽然《阿含经》是佛陀最先对人类宣说的,这是缘于听法者的根基。因为不能直接领会《法华经》的智慧,所以先讲《阿含经》,先教导修证阿罗汉、辟支佛的法门,等到了最后再讲《法华经》,再讲成佛的智慧。因此对于法义的抉择,要以《法华经》为标准,《法华经》就是一部完整理解佛教各经典之间关系的重要典籍。
第四,依智不依识。
对于法的准确理解,一定要通过学习经典,然后发起修行,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实践,是不可能知晓《法华经》的深度的。不存在一个人,他不修止观,也不深入修行,就能把《法华经》读懂了,这是不成立的。毫无疑问,如果不实修,那么他的理解一定只是在语言的层面,而且一定是有偏差、有问题的,一定是对法义有误解的。
那么,修行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法华经》的深度呢?一定是破除了我们的分别心,凡夫的妄心止息了,然后超越了理性,转化了烦恼,超越了身体的局限,超越了世界的局限,打开了像佛一样的智慧,那时才是真正深入了《法华经》的深处,才能准确理解《法华经》的内涵。这就叫依智不依识。
像我现在运用思维、运用理性,依据古人的注解,依据我对《法华经》的信心,来给大家讲《法华经》,这些都属于《法华经》的基本道理,是在思维层面上的学修,先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深入,才可能真正理解《法华经》的深意。只有证入了《法华经》的智慧,才算通达了《法华经》,这就是说《法华经》的内涵不是局限于文字的。
法华三昧
法华三昧是《法华经》的核心智慧。那么,法华三昧是什么境界呢?它是破除了我们的分别心,依《法华经》的法门,证入了佛智境界,也就是说打开了和佛一样的境界,称为法华三昧。我们通过读《法华经》,理解了法华三昧的特殊内涵,然后通过修行,像智者大师一样证入了法华三昧,我们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法华经》。现在我们只能不断地趋近,我们都是在这样的起点当中。
法华三昧,就是依据《法华经》成佛的境界,是《法华经》特有的成佛智慧,它与其他三昧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一切大乘三昧的体性,也就是智慧的深处,都是究竟的佛的智慧;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经典、不同的三昧,进入佛法的路径,适应众生的根基,成佛的速度,以及成佛以后适合众生的特殊法门,一切三昧各各不同。所以,一切三昧有一致性,也有特殊性。
举几个例子。佛法有无量的三昧,我们汉传佛教对于三昧讲得也比较多,那么佛性跟法华三昧有什么相同之处?法华三昧就是证入佛性的智慧,佛性隐含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中,隐含在喜怒哀乐当中,隐含在贪嗔痴的欲望当中,我们的活力——我称之为自由性和觉知性——就是我们佛性的作用,隐含在我们的生命状态当中。也可以说,法华三昧的种子就是我们的佛性,法华三昧是打开了佛性,然后稳定在佛性状态,稳定在纯粹的自由性、觉知性的状态,这一境界即是法华三昧。这就是法华三昧和佛性的关系。
所谓涅槃妙心,就是证入大乘涅槃的智慧。法华三昧的体性就是涅槃妙心,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法华三昧是依《法华经》证入涅槃妙心的,这是它与“涅槃妙心”的差异性。
真如三昧,指的是稳定在我们的真心境界,这是指纯粹的真如,我们本有的智慧彻底打开了。真如三昧就是法华三昧的体,是佛性的圆满开发、涅槃妙心的证入,可以说一切三昧的核心都是真如三昧。但是,法华三昧有它的特殊性,它是以《法华经》这一微妙法门证入的真如三昧。
《楞严经》的核心智慧是首楞严三昧,那是依据《楞严经》的方式,依据《楞严经》的风格,依据《楞严经》的路径,证入成佛的智慧。如果把首楞严三昧跟法华三昧两者相比较,它们的深度和体性都是真如三昧,都是涅槃妙心;它们的差异则是依据我们本有的佛性,前者依据《楞严经》成佛,后者依据《法华经》而成佛。
我们这样来学习佛法,就会很通达,就可以知道法门的特殊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