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的沧州: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
大运河畔的沧州: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这句诗描绘了古代诗人舟行运河、经过沧州时的美妙景象。作为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沧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千年来孕育出璀璨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沧州的母亲河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流经吴桥、东光、南皮等8个县市区。这条古老的河道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历经隋唐宋明清各代疏浚,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沧州的母亲河,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历史遗迹:见证千年沧桑
沧州铁狮子:镇海吼的传奇
在沧州旧州镇,一尊被誉为“镇海吼”的铁狮子巍然矗立,这是中国现存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铸铁艺术品之一。这尊铁狮子铸造于公元953年,高5.48米,长6.5米,宽3米,重约40吨。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它是为镇压海啸而建,也有人说是为纪念赶走恶龙的狮王。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沧州人民对这尊铁狮的敬畏之情。
然而,历经千年风雨的沧州铁狮子如今已满身疮痍。多次修复反而加速了它的损坏,最终不得不依靠钢筋支撑才能站立。2011年,一尊新的铁狮子在原址落成,重达120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铸造技术,预计寿命可达2000年。
纪晓岚墓地:清代名臣的长眠之所
位于沧县崔尔庄镇北村的纪晓岚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1806年的墓地,占地约80平方米,是纪晓岚与马夫人的合葬墓。墓前立有嘉庆皇帝御赐的碑文,碑身正背两面刻有精细的云龙浮雕。墓地保存完好,不仅是研究纪晓岚生平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清代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珍贵实物资料。
非遗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
武术之乡:英豪辈出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武术门派多达53种。其中,泊头市的六合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古老的武术不仅在校园中推广,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员前来学习。据统计,仅六合武馆就已培训学员超过8.5万名,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杂技之乡:享誉世界
吴桥是著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术在这里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从街头卖艺到登上世界舞台,吴桥杂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球观众。每年都有大批来自俄罗斯、法国、丹麦等地的外国武术爱好者来此学习武术。
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并重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沿着大运河乘船迤逦而行,13.7公里的沧州中心城区段上,花红柳绿中,掩映着风格各异的运河美景:园博园、沧州坊、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南川街区、百狮园……这些地方,或古香古色,或留存着运河工业文明的遗迹,成为各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沧州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流经的8个省级行政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传承地、展示地。南皮县非遗小镇融合了多项非遗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大运河畔的沧州,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蓬勃的创新活力,展现着千年古城的风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相融,共同谱写出一曲生生不息的文明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