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2024年春节期间人群活动强度与区域经济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2024年春节期间人群活动强度与区域经济分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allconfs.org/list_info_view_xueshu.asp?id=C9EAA3861BA74492515B57E8DE759B52

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中国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活动呈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北京大学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基于连续六年全国尺度的百亿级出行时空轨迹大数据,对为期40天(1月26日—3月5日)的春运开展了高精度模拟预测。报告不仅预测了春运人群流动的总量与时空分布,还深入分析了全国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商圈、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

跨城总量预测

预计2024年春运全国跨城非通勤出行量达30.8亿人次,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

跨区县总量预测

预计2024年春运全国跨区县非通勤出行量达9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6.7%。

交通流量

四大经济圈为客流热点地区,六条交通主轴流量占比近半。

劳动力吸引力

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吸引力最强,长三角地区紧随其后。

人才吸引力

四个超大城市持续走强,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

产业园区繁忙度

较2023年同期,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重点产业园区繁忙度呈上升现象,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幅最大,达到9.2%。

商圈消费潜力

全国重点商圈消费潜力东强西弱,南方地区名列前茅。

城市夜间活力

省会城市夜间活力繁荣,传统消费城市夜间活力突出。

春运人口流动规模强劲复苏

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地级市间非通勤出行量预计达30.8亿人次,日均0.77亿人次,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29.8亿人次)。为了深入洞察“流动的中国”春运期间的整体流动态势,运用全国区县层级的手机信令大数据,进行了更全面的出行预测分析。预测2024年全国跨区县非通勤出行量达93.1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47.33亿人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增幅达到96.7%),有力地反映了我国春运人口流动规模的强劲复苏与增长趋势。潮汐规律方面,预计2024年春运返乡客流高峰出现在腊月廿七,返城客流高峰出现在正月初六和正月十六,客流潮汐变化与2022、2023年趋势相似,但客流强度大幅增长。


春运每日跨城出行量 春运每日跨区县出行量

人口流动呈现“东南热、西北冷”特征

春运期间,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热度不均,鲜明地体现出“东南热、西北冷”的分布特点,大量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而西部地区则相对冷寂。此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经济圈成为流动的热点区域,日均流出量依次为465万、1005万、849万和447万人次。这些区域之间的双向连线形成了六大人群移动通道,对应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中六条主要轴线,与北京大学2020年提出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钻石战略”中的六条主要轴线一致。六条主轴上的主要节点城市总流量达到14.89亿人次,占比为48.3%。每条主轴的春运总流量均超过1.9亿人次,其中南北方向的京津冀-粤港澳主轴流量最大,达3.58亿人次,占全国总流量的11.61%。

春运人口流动空间分布
春运城市流出量和六条交通网主轴

根据春运预测结果从两个维度对365个城市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根据各城市春运前15天净流出量的正负结果,将城市划分为劳动力流入型和流出型城市,第二个维度进一步根据各城市春运前15天净流出量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强(>300万)、中(100—300万)、弱(<100万)流入/流出城市。结果表明,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为强流出城市,周口、商丘、阜阳等城市为强流入城市。较去年同期,今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明显上升,流出型城市数量增长了9.6%,其中淄博、牡丹江、西双版纳等城市凭借新兴经济业态或独特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外来就业者,春运期间因大规模返乡潮使得这些城市在今年成为新晋的流出型城市。

流入流出城市分类

劳动力吸引力与人才吸引力

根据春运后25天外来务工人员流量预测结果,计算各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量,构建劳动力吸引力指标。结果表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吸引力最强,上海、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城市紧随其后。

劳动力吸引力排名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目的地体现了城市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依据联通智慧足迹提取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数据,构建人才吸引力指标。结果表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这四座特大城市人才吸引力最强,杭州、苏州、成都、郑州等城市紧随其后。

人才吸引力排名

产业园区繁忙度与商圈消费潜力

依据全国两千余个重点产业园区用工人数及用工时长数据,构建产业园区繁忙度指标。预测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重点产业园区繁忙度,相较于2023年同期平均增幅达7.5%,其中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幅最大,达到9.2%。预示着2024年的制造业从年初就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依据全国43个重点商圈客流规模及到访人群收入水平数据,预计2024年2月全国重点商圈消费潜力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排名前10的商圈为:深圳东门步行街、南京新街口商圈、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成都春熙路商圈、北京三里屯商圈、宁波老外滩步行街、天津金街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南宁朝阳路商圈、广州天河路商圈。其中深圳东门步行街、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南京新街口商圈日均客流规模超30万人次,成都春熙路商圈、宁波老外滩步行街、南宁朝阳路商圈、北京三里屯商圈日均客流规模达20万人次。各地快马加鞭,准备充分利用春节期间的流量红利,为新一年的商业开门红奠定基础。

预计2024年2月重点商圈消费潜力

城市夜间活力

依据全国24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及驻留时长数据,构建城市夜间活力指标。省会城市夜间文旅消费活力繁荣,预计2024年2月夜间活力度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武汉、长沙、西安、成都、重庆、南京、上海、北京、银川、南宁。夜间活力度排名前三的集聚区为:长沙五一商圈、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成都春熙路大慈坊街区,夜间日均访客量均超30万人次,夜间人均驻留时长约为四小时。汇五湖嘉宾,迎八方来客。文旅板块作为促进消费内需新的增长点,愈发凸显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预计2024年2月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活力度

总体来看,预计2024年春运期间,我国居民出行热情空前高涨,而以园区生产、商圈消费、文旅休闲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助力区域经济从一年之初就走上快车道,已构成城市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状实力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继续领跑全国,杭州、南京、重庆、郑州等区域性重点城市紧随其后,东莞、苏州等特色城市持续发力;从增长潜力来看: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大连,华北地区的呼和浩特、银川,中部地区的武汉、鄂州,西部地区的成都、昆明,华东地区的金华、湖州等,在所属区域中,都有亮眼的表现。

实力城市解析

潜力城市解析

数据指标说明:

  1. 非通勤出行:分为跨地市非通勤出行和跨区县非通勤出行两类,对跨地市而言,是当日全国所有跨城出行中剔除发生于居住和工作城市之间的出行规模,对跨区县而言,则是当日全国所有跨区县出行中剔除发生于居住和工作区县之间的出行,且出行距离满足旅行阈值的总规模;
  2. 劳动力吸引:这里重点使用了对于农村劳动力吸引部分,即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的人口时空流动及劳动力迁徙模型、农村劳动力务工模型,筛选出年度有6个月以及以上在故乡地所在城市以外务工的16—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
  3. 人才吸引:重点分析高校毕业生(即上一年度在重点院校AOI范围内,存在寒暑假等规律活动的群体,当年下半年离开上述区域且活动规律发生变化的群体),进入研究城市的规模;
  4. 产业园区用工规模:当日白天在园区停留超过特定时长且满足工作日时段周重复周期阈值的活跃用户规模;
  5. 商圈客流:当日到访商圈且非商圈职住用户,单次停留超过半小时,过去一个月内到访天数不构成经常来访的群体规模;
  6. 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当日晚间时段到访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内非职非住的人群,且单次停留超过半小时,月驻留天数不构成经常来访的群体规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