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教学方案设计、课外活动开展、学生身心发展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加上老师润物无声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把课堂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思想素材,让学生通过总结分析,把老师教授的知识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与延伸,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各类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创设合适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获取,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开展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生动而又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能促进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比如知识竞赛、开展课外数学选修课及兴趣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进而使师生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开启知识的大门,在轻松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导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要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求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展现自我。让学生“发声”。当一个学生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那他的恐惧和胆怯的不良心理会大大减少,这样他们就更容易勇敢的表达出个人的见解,这样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有关键性作用。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想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在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课堂教学要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
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注重创造思维启迪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
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