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转型、提质增效,徐州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振兴转型、提质增效,徐州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5月31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三场“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发布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会现场 齐浩 摄
徐州作为全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发展困境?怎样结合徐州的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把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发布会上,徐州从多方面作出回答。
转型升级再提速,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重要的实践命题。”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表示,徐州坚定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好优存量、扩增量、谋变量“组合拳”,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徐州珀然股份是一家生产汽车轮毂的企业,通过建设行业第一条高吨位全自动直锻铝车轮生产线,建成省级智能制造工厂,研发周期缩短1/5,运营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近1/4,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王剑锋以一家企业为例,表明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就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
具体而言,王剑锋用“10-100”“1-10”“0-1”三组数字概括了徐州经验。“10-100”,即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从低到高的跃升。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徐州推进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产品更新,不断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比如在工程机械产业领域,重点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际化收入占比,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不断拓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预计今年产业规模破千亿。
“1-10”,即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从小到大的成长。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数字经济规模超千亿,安全应急产业处于国内第一梯队,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产业有了一批拳头产品……近些年,徐州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蓬勃发展。下一步,徐州将更加突出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主攻细分领域和“独门秘技”,形成竞争力更强的新支柱产业。
“0-1”,即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从无到有的突破。培育未来产业是为新质生产力“播种”。去年,徐州前瞻性谋划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徐州正依托省级云龙湖实验室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布局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利用废弃矿坑申报抽水蓄能项目。
2022年11月,徐州出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年)。王剑锋提出,下一步将重点实施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四大行动。“在去年跃居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的基础上,徐州将力争2025年迈进二十强。”
强化枢纽链接,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作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政策举措之一。对淮海经济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
徐州位于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多个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带,在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枢纽链接”地位更加突出,枢纽服务能级不断提升。近年来,徐州铺路架桥建网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通道+枢纽+网络”交通体系。东部绕越高速公路、顺堤河二期码头、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2023年,徐州集装箱公铁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等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1-4月,国际班列、陆海联运、公铁联运、河江海联运四大多式联运体系累计完成26.3万标箱、同比增长12%。
在“底气十足”的交通基建之上,徐州推动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新高地。徐州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建成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等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
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综合承载力、区域影响力,积极争取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改革试点,着力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除了打造区域枢纽经济高地之外,徐州还大力建设区域精神文明高地,打造文化软实力更强的“支点”。
以文旅为例,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闻名遐迩。“五一”期间,龟山汉墓、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区备受外地游客青睐。徐州市副市长吴卫东指出,这充分说明当下“城市体验游”的消费者不仅需要“烟火气”“性价比”,而且向往“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接下来,徐州将充分用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开发新路线、打造新标识、提供新体验,切实增强徐州城市IP的吸引力和含金量。“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建设,力争打造成为‘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集中展示示范区,塑造鲜活的‘徐州标识’。”
生态修复见成效,“一城青山半城湖”更加可观可感
俗话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徐州市副市长孙文华在会上对近年来徐州出现的“美丽精灵”如数家珍:中华秋沙鸭、震旦鸦雀、北朱雀、红胸秋沙鸭、白额雁......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前往徐州“做客”。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为徐州人的生活日常,“徐州蓝”时常刷屏朋友圈。
然而,曾几何时,徐州这座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煤炭基地生活环境恶劣,采煤塌陷地遍布、煤灰漫天飞舞。从“半城煤灰一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华丽变身?孙文华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壮士断腕、系统施策、立法赋能。
2018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下狠心,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进行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污。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突出久久为功、协同治理、重点重抓,不断加大治水工程投入。以市区奎河治理为例,单条河的治理投入就达10.6亿元之多。此外,为有效形成全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五年来,徐州累计出台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7部,制定地方标准3项,跨部门、跨行业齐抓共管,凝聚工作合力。
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2023年,徐州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达97.7%、改善幅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PM2.5浓度由2018年的每立方米60微克以上,一路下降到近两年的40微克左右。
在生态修复方面,徐州更是用自身的实践不断探索。采煤沉陷区整治、采石宕口复绿、工业遗留地块修复,一个个“城市疮疤”变为“网红打卡地”,桃花源湿地、五山公园等地游人如织。徐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探索“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2项生态修复标准向世界发布。五年来,累计修复湿地1.89万亩、综合利用废弃地4000余亩、治理废弃宕口81处。
林斌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17个自然保护地的规划编制,形成布局合理、支撑有力、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计划投资19.92亿元,实施五大类、62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新沂骆马湖、邳州黄墩湖等10个国家山水工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