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百年影视改编的新高度
专家热议《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百年影视改编的新高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1924年首部改编电影问世以来,百年间屡次被搬上银幕。2024年上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作为最新一部影视改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被专家们认为达到了百年《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新高度。
艺术风格与文学转换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指出,影片整体呈现出纷繁而不零乱、复杂而不暧昧的艺术风格。导演胡玫通过精选原著中的关键情节,如林家衰败、贾母贺寿、元妃省亲等,实现了影像对文学的精准转换。这种从“厚”到“薄”,再从“薄”感受“厚”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让观众易于接受。
文化态度与传统呈现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认为,影片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恰逢其时。导演通过深厚的功力,展现了饮食、建筑、园林、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景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这种沉稳的文化阐释显得尤为重要。
反讽与批判精神
影片的反讽与批判精神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康伟指出,片名“金玉良缘”实际上是对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通过薛蟠等小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家族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贾母在选择宝钗而非黛玉时,体现了家族利益至上的现实考量,这种反讽手法令人深思。
影像表达与诗意呈现
影片的影像表达也颇具特色。康伟提到,开场的白茫茫大地、太虚幻境的虚实结合,以及竹林大雾的运用,都体现了诗意诗性的影像风格。航拍、俯拍等镜头的运用,更是营造出中国画般的深远意境。
市场与艺术的平衡
高小立认为,虽然红楼悲剧性题材在商业市场上并不讨好,但其现实批判精神和哲学思辨价值,使其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在改编时既贴合时代审美,又没有过度迎合,特别是在王熙凤这一角色的塑造上,保持了原著的批判精神,难能可贵。
历史意义与艺术成就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指出,从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黛玉葬花》到2024年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百年间《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新片用现代视听语言呈现古典叙事,呈现出优美的艺术效果,在当前电影市场中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