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谁来评?——《双面暴君:隋炀帝的生平、时代及真相》
千秋功过谁来评?——《双面暴君:隋炀帝的生平、时代及真相》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既被誉为文治武功的明君,又被称为暴虐无道的昏君。《双面暴君:隋炀帝的生平、时代及真相》一书试图为这位历史人物正名,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隋炀帝。
本书开篇明义,一个帝王的功过不能只单独看一个方面。如果只看帝王的功绩,那么历史上的明君圣主就会多出几个来,如果只看帝王执政存在的过失,那么被万世唾骂的“暴君”之名就会很容易被按在帝王头上。 作者通过分析史料,对比考证,对历史上充满争议的隋炀帝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按照时间线索清晰描绘了杨广从出生到成长乃至最后败亡的整个人生,对存在争议的史料以及传说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在合理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开了部分历史谜团。全书涉及军事、政治、民生、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
书中从杨广之父杨坚开始讲起。杨广出生在云诡波谲中,幼年时便见证父亲杨坚在残酷的战场厮杀,在险恶的政治旋涡中周旋。 为加强对要害地区的掌控,隋文帝杨坚任命十二岁的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为杨广挑选才能杰出的文武属僚。并州是防御北方突厥的军事重镇,也是战略要地。 杨广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坐镇一方,在对突厥的作战中取得胜利。 过往皆成养分,杨广在各个方面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此后他作为统帅领兵平陈,任扬州总管定江南,攻坚克难,军纪严明。 在平陈和定江南两战中,作者多方考究史料,在争议处,譬如张丽华之死,以及杨广在这两次征战中所做出的贡献等,得出了与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魏徵总撰《隋书》截然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杨广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颇有建树。他在做扬州总管的时候,就命王府学士修撰新书,到登基为帝,前后近二十年,成书三十一部,一万七千多卷,涉及方方面面。 杨广继位后不仅修书,还复兴教育,拓展学术活动。他不仅倡导儒学,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繁荣上也作出了贡献。 杨广本人著有文集五十五卷,诗作中不乏高古清俊的佳作,尤其他的政论气势磅礴。
针对大众对隋炀帝杨广诟病最多的“仁寿宫之变”隋文帝杨坚的死亡之谜,以及一系列劳民伤财的工程譬如营造洛阳城、开凿大运河,作者都给出了与以往常见评价不同的看法。 对于杨广即位前后的一系列“暴行”记载,作者认为,正如同唐太宗也是以次子秦王的身份取代太子建成,进而掌握皇权一样,不论他们是否有正统的身份,谋取太子位采取什么手段,只要他们有治国的才能,能利用奋起夺过的权力做出一番事业的话,未必是历史的不幸。 与此同时,作者也用史料证明在谋夺太子位的同时,杨广也在做事败就武力割据南方的准备,平陈、定江南时,杨广是实现统一的英雄,但到了夺取太子位时他又成了分裂的罪魁祸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杨广深谙玩弄权术的诀窍,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成熟的。 作者这种从不同方面、全面阐述的做法一直贯穿始终。作者认为,功是功,过是过,青史才有公道。
书中作者以建造洛阳城的必要性,运河开凿的目的、意义,重新解读隋炀帝杨广,否定了开挖大运河造成社会动荡的说法,高度赞扬了运河工程,称之为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书中还细致剖析隋炀帝即位后修改税法、改革官制、创设进士制、将行政与兵权分开等一系列施政措施,以及对东南亚各国、日本等不同的外交政策。 隋朝以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联通四方。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并不缺乏各式各样的人才,连被视为奇巧淫技的科学技术人才也有很多,但是隋炀帝杨广作为一位专制帝王,牢牢把控了中枢的控制权,整个国家的运转完全依靠帝王的个人意志在指明方向,因此他个人的错误决策必然引起整个国家的动荡,他所作所为的功过是非必然也要由他来承担。 全书涉及史料众多,完整展现了隋炀帝杨广的人生脉络,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丰富饱满的历史人物,在云诡波谲的朝代更替中,自负地大步向前,最终在疯狂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