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投资未来:弥合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基础设施缺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投资未来:弥合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基础设施缺口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peak-re.com/zh-cn/knowledge-hub-insights/investing-in-the-future-bridging-the-infrastructure-gap-in-emerging-asia/

近年来,新兴亚洲国家在面对新冠疫情、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外部冲击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然而,该地区基础设施服务分布不均,无法满足维持区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本文将深入分析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基础设施缺口问题及其投资机遇。


总结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等外部风暴,新兴亚洲国家表现出非凡的韧性。尽管2020年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降至-0.5%,但降幅仍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或地区,反映出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1] 2021年,新兴亚洲国家经济实现强劲反弹,受益于本土消费和出口的改善,这一地区在其后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种快速复原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对全球供应中断等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有所增强,这其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服务分布仍不均衡,无法满足维持区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这一地区还面对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不断扩大的难题。传统上,基础设施项目严重依赖公共财政。然而,疫情之后政府财政能力受到侵蚀,同时财政需要将重点转向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计划等优先领域,政府能否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令人担忧。这种变化凸显了私人资金在弥合基础设施资金缺口方面的重要性,而私人资金是否愿意入局则取决于多重因素。

首先,新兴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缺口千差万别,低收入国家通常难以建设和/或升级其基础设施。其次,新冠疫情凸显了投资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和备灾措施的必要性,导致交通和物流枢纽建设等更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面临资金竞争。第三,面对日益频繁、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新兴亚洲地区迫切需要对气候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及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第四,签署《巴黎协定》意味着各国已对投资绿色项目做出坚定承诺。投资低碳转型是减少碳排放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一步。

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

2020年,新兴亚洲经济体经历了近代历史上的首次衰退,整体经济缩水-0.5%。不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或地区相比,新兴亚洲市场的衰退要温和得多。同年,美国经济缩水-2.2%,欧元区则缩水-6.1%。 2021年开始,在强劲的本土消费和出口的支撑下,新兴亚洲市场的经济增长有所恢复(参见图1)。 [2]尽管随后发生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但从2020年到2023年,新兴亚洲地区的出口仍保持每年4.4%的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这反映出新兴亚洲经济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位置,适应能力较强。这一地区拥有强韧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运输系统、物流枢纽和数字基础设施,即便在充满挑战的困难时期仍能保障货物的高效流动。这些都反映出政府政策不仅成功地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建立起流通网络,还在网络中融入了能够在供应链发生中断时做出快速响应的技术。

图1:2013年以来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的实际GDP增幅(%)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4月
注:e代表估计值 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包括30个国家,即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斐济、印度、基里巴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蒙古、缅甸、瑙鲁、尼泊尔、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和越南。

举例来说,在疫情和全球供应链中断最严重的时期,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参见图2),新兴亚洲地区的交货期延迟的时间更短。 [3]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泰国的平均交货速度甚至比2016年至2021年期间还要快。同期内,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的产品交货时间虽然长,但与欧元区、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延迟的时间仍然更短。 [4]由于各国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各个新兴亚洲经济体的交货期延迟情况不尽相同。基础设施更好的国家往往能够维持甚至缩短交货时间。

图2:新兴亚洲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供应商的交货期

资料来源:CEIC数据公司;《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10月。数据点由亚洲开发银行计算得出。
注:上图展示了2016-2021年全部有数据记录的经济体的完整样本平均值与指数之间的标准差。负数据点代表交货时间短于2016-2020年完整样本平均值。 新兴亚洲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按国内生产总值(GDP)加权计算。

新兴亚洲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

新兴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韧的基础设施。然而,区内基础设施不足、分布不均的挑战要求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从2023年到2030年,新兴亚洲经济体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13.8万亿美元(或每年1.7万亿美元),才能维持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以及制定气候适应和缓解措施。随着新兴亚洲地区的气候事件爆发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制定相应的气候适应和缓解措施尤为重要。在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额估计需要高达3.1万亿美元(或每年2100亿美元)。传统上,政府是大部分基础设施资金的来源(根据亚行的数据,政府融资占比最高可达92%)。 [5]

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是新兴亚洲地区政府政策议程的重中之重,但疫情后许多政府的财政能力受到侵蚀,财政状况需要时间恢复(参见图3)。此外,新冠疫情还凸显出社会对政府在医疗保健、电信、能源生产和传输以及其他关系到备灾、灾害响应和灾后重建的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的需求灾害响应和灾后重建的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的需求和期待。虽然这些投资不一定相互排斥,但投资于其他社会保障和安全计划仍可能挤占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此,为了填补基础设施融资缺口,新兴亚洲市场亟需利用私人资金。 [6]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和2023年,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基础设施平均吸引了57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7]这远低于亚洲开发银行估算的年度资金需求量(1.7万亿美元),仅占全球私人资本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大约2580亿美元的五分之一。投资者认为,政治波动、治理薄弱、监管能力不足、货币风险、融资结构以及缺乏充足的后备可行投资项目是私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障碍。[8] [9]

全球基础设施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范围内投资于基础设施的私人资本中,近80%投向了北美和欧洲的项目,且特别侧重于绿色项目。 [10]包括新兴亚洲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只吸引了其中的14%(参见图4)。近期,新兴亚洲国家的绿色项目逐渐增多。签署《巴黎协定》后,亚洲相关国家正在加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投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绿色项目。后备绿色项目的增加,有望吸引更多全球基础设施资金流入亚洲。

图3:一般政府债务在GDP的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4月

图4:2022年基础设施私人资本投资占比(按地区划分)

资料来源:《2023年基础设施监测》(Infrastructure Monitor 2023),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2023年

向更绿色的能源过渡

能源转型融资有望成为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动力。一方面,2022年全球50%的碳排放量来自亚太地区,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参见图5)。 [11]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的数字连接将继续发展,并有望在未来10年强劲增长,区内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2021年,普华永道曾预测东南亚的能源需求到2040年将增长60%。 [12]因此,人们对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大规模绿色氢气和氨基系统)、储存技术、输电和配电设施的投资热情日渐高涨(参见图6)。

然而,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向更清洁的能源过渡将比预期的时间更长。2022年,区内约70%电力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燃煤发电厂(参见图7)。这些燃煤发电厂通常建成时间并不长,最多运行了15年。考虑到燃煤发电厂的经济寿命一般至少长达25年,因此短期内关闭这些电厂的成本很高。尽管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经迅速下降,但相比之下,化石燃料发电仍然更经济。

尽管如此,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正得到稳步发展。但在整个新兴亚洲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度不尽相同。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政府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印度的转型则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力量的左右。 [13]过去10年间,中国通过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已经在区内脱颖而出。例如,202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300GW,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额的50%,相当于中国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总额的51%。标准普尔全球预计,未来2-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每年将增加200GW。

图5:2022年亚太区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

资料来源:《信贷常见问题:亚太地区如何为其碳减排基础设施付费》(Credit FAQ: How Asia-Pacific Will Pay For Its Carbon-Cutting Infrastructure),标准普尔全球,2024年

图6: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私人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数量及投资额


资料来源:《基础设施融资,公私合作和担保,国家快照》(Infrastructure Finance, PPPs & Guarantees, Country Snapshots),世界银行

图7: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及发电量


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发电,但不包括核能。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气和石油。

投资机遇和保险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最具吸引力,已经连续两年吸纳新兴亚洲经济体约60%的私人资金(参见图8)。随着私募投资基金对能源转型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23年这类资金的投资重点已明确从交通项目转向电力项目(参见图9)。与此同时,标准普尔全球预计,东南亚和印度有望在未来10年迎头赶上。 [14]印度2024年的基础设施支出有望增长11%。印度尼西亚即将上任的总统Prabowo Subianto也有望继续推进政府于2016年制定的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此外,一些投资者和制造商也在积极将销售和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高多元化程度,这可能会提高东南亚国家对包括能源生产在内的基础设施的需求。

图8: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私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按国家划分


资料来源:《基础设施融资,公私合作和担保》(Infrastructure Finance, PPPs & Guarantees),世界银行

图9:中国私人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


资料来源:《基础设施融资,公私合作和担保,国家快照》(Infrastructure Finance, PPPs & Guarantees, Country Snapshots),世界银行
注:MSW指代都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来深远影响,广泛涉及交通、能源、可持续农业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15]包括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等的项目提高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老挝等地城市之间的连通性,缩短了旅行和交货时间。与此同与此同时,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一带一路”倡议也开始新建许多旨在提高能源生产和储存能力以及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和经济既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也有长期影响。立竿见影的作用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和保险需求,特别是工程、海事、信贷和担保以及施工阶段的工伤赔偿保险。运营阶段还需要采购商业财产和业务中断保险。

例如,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劲增长带动了中国工程保险和商业财产保险需求的持续扩张(参见图10),当然,保险需求的增长背后还有其他动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担保保险的需求急剧膨胀,成为商业保费最大的来源。2020年和2021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市场上的担保保险的保费有所降低。展望未来,随着房地产投资从2022年开始萎缩,加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给制造业投资前景增添不确定性,预计中国政府将在不久的将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以稳定经济增长。

图10:中国部分保险业务线的毛保费vs固定资产投资


资料来源:《2016-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s (2016-2023))、中国国家统计局及鼎睿估算值
注:invt代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指与交通、通信、公共设施等相关的项目和设施。

结语

近年来,新兴亚洲经济体在交通和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领域做出了大量投资,一方面提高了地区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经济的韧性。供应链中断减少、生产和交货效率的提高,都反映出区内基础设施投资的成功。未来,新兴亚洲地区有望继续成为全球商品主要的供应和生产来源。而持续投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连通性以及提高能源生产和储存量,对于进一步增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至关重要。

自21世纪以来,亚洲基础设施债券的违约率全球最低,仅为1%。即使在疫情期间,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控制违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数新兴亚洲政府都计划在未来几年新建更多基础设施。这将转化为对工程、海事、信贷和担保以及工伤赔偿等保险保障更强劲的需求。

参考资料

[1]《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4月。

[2]《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4月。

[3] 《回答您的问题:亚洲经济体在疫情期间的韧性如何?》(Your Questions Answered: How Resilient Have Asia’s Economies Been During the Pandemic?)亚洲开发银行,2022年

[4]《亚洲强韧的供应链顶住疫情和全球波动的冲击》(Asia’s Resilient Supply Chains Withstand Pandemic and Global Turmoil),亚洲开发银行,2022年

[5]《盘活东盟+3强韧且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Reinvigorating Financing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in ASEAN+3),亚洲开发银行,2023年

[6]《信贷常见问题:亚太地区如何为其碳减排基础设施付费》(Credit FAQ: How Asia-Pacific Will Pay For Its Carbon-Cutting Infrastructure),标准普尔全球,2024年

[7]《基础设施融资,公私合作和担保,国家快照》(Infrastructure Finance, PPPs & Guarantees, Country Snapshots),世界银行

[8] 《盘活东盟+3强韧且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Reinvigorating Financing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in ASEAN+3),亚洲开发银行,2023年

[9]《信贷常见问题:亚太地区如何为其碳减排基础设施付费》(Credit FAQ: How Asia-Pacific Will Pay For Its Carbon-Cutting Infrastructure),标准普尔全球,2024年

[10]《2023年基础设施监测》(Infrastructure Monitor 2023),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2023年

[11] 《信贷常见问题:亚太地区如何为其碳减排基础设施付费》(Credit FAQ: How Asia-Pacific Will Pay For Its Carbon-Cutting Infrastructure),标准普尔全球,2024年

[12] 《东南亚能源转型准备情况》(Energy transition readiness in Southeast Asia),普华永道,2021年

[13] 《亚太能源转型:适应迫在眉睫的执行风险》(Asia-Pacific Energy Transition: Adapting To Looming Execution Risks),标准普尔全球评级,2024年

[14]《信贷常见问题:亚太地区如何为其碳减排基础设施付费》(Credit FAQ: How Asia-Pacific Will Pay For Its Carbon-Cutting Infrastructure),标准普尔全球,2024年

[15]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清单(List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Deliverables of the Thir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一带一路”门户网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