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8岁中秀才,84岁中进士,他可能是科举史上最强的钉子户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8岁中秀才,84岁中进士,他可能是科举史上最强的钉子户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6/11/7108612_1146894715.shtml

在清朝科举史上,有一位名叫王服经的考生,他从18岁中秀才到84岁中进士,创造了科举史上的奇迹。这位"科举钉子户"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科举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坚韧精神。

清朝那会儿,文科考试举办了整整112回,考上的进士大概有两万七千多人呢。说起来也巧,这些进士们啊,平均都是32岁中的举,不过里头年龄差距可大了去了。最小的那位,是直隶静海的励万宗,人家17岁就高中进士,进了翰林院;而年纪最大的,则是山东陵县的王服经老爷子,他硬是84岁高龄才考上进士,也进了翰林院,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在科举的年代里,年少成名的才子比比皆是,但要是谁能过了70岁大关还能考上进士,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据《清稗类钞·考试类》这本书里记载,整个清朝,七十岁以上还能考中进士的老人家,总共就三位。一位是康熙年间的姜宸英,73岁那年中了探花,厉害得很;还有乾隆时期的刘起振,80岁高龄了,还考上了进士,后来做了检讨的官职;最后一位是嘉庆年间的王服经,也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这事儿,可真够传奇的!

说起来,嘉庆丙辰科那会儿,苏州元和有个叫王严的老兄,本该是“科举钉子户”的领头羊,风光无限。可惜啊,命运弄人,他刚在会试中崭露头角,就因年事已高,不幸在京城病逝,连殿试的门都没摸着,那会儿他已经86岁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在清朝那会儿,还有整个中国科举的历史长河里,王服经绝对是新科进士里的“老寿星”,他的科举之路,那可是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美谈。来来来,让我这个御史,借着古籍的点滴记载,给你扒一扒这位大佬的传奇故事。

举人是王服经命中的克星

清朝那会儿,科举制度可是被玩得最溜的。书生们对功名的渴望,简直比任何朝代都要强烈。但话说回来,科举这条路啊,走得那叫一个坎坷,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未知。从小小的童试开始,一路披荆斩棘,先过院试,再拼乡试,最后还得闯会试,这一路能杀出重围,顺利过桥的,那可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啊!

要问科举考试里哪一场最让人头疼?那肯定是乡试没跑了!因为只有通过了乡试,拿到举人的名头,才能迈出当官的第一步。会试嘛,虽然也挺难搞,但不少人试过几次没成功后,那股子冲劲儿就没了,最后干脆就拿着举人的身份去当官了。

王福金,老家在山东陵县,他是在雍正二年降生的。陵县那儿的王家,那可是有钱又有文化的典范,地地道道的耕读世家。他老爹王伦,是个在当地响当当的读书人,用老话讲,就是“大好人一个”。

老话说得好,王伦这人不仅持家有方,人品也是杠杠的。有那么一回,他捡到一包沉甸甸的银子,愣是一分没动,在原地守了大半天,直到失主急匆匆找来,他才恭恭敬敬地还给人家。不是有句话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王伦这好品德,那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王服经。打小,王服经就在老爹的悉心教导下,学起了儒家那一套道德规范,心里头就琢磨着,将来得通过科举考试,谋个一官半职的。

王服经那可是个机灵又勤奋的家伙,书本不离手,18岁那年一鼓作气,院试里头拿了个秀才头衔,风光无限。可他压根儿没想过,从那儿以后,60多个年头愣是没能迈出秀才这个门槛,举人这道关,成了他心中迈不过去的坎儿。

打从乾隆七年,王服经头一回踏进乡试考场的大门,一直磨到嘉庆六年的光景,他足足参加了二十回会试(要知道,乾隆年间总共才举办了二十七场)。这位老兄,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一路考到头发胡子都白花花的老大爷,简直就是考试界的“不死小强”——输了再来,来了再输。就连乾隆老爷子都等不及先走一步了,可老天爷还是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愣是没让他跨过乡试这道坎儿。

嘉庆九年的时候,已经80岁高龄的王服经大爷,又鼓起勇气去考了回乡试。可结果呢,还是跟以前一样,没能考上。不过这次可有点不一样了,山东的学政和乡试的主考官知道了王大爷这么多次的考试经历后,就跑去跟嘉庆皇帝说了。皇帝一听,想着以前朝廷也有过给老考生特别奖励的例子,于是就大笔一挥,给王服经大爷赐了个举人功名。

王服经老爷子,都已经80岁一大把年纪了,朝廷也给了他举人的头衔,按常理说,他的科举生涯该是告一段落了。但这位老爷子心比天高,愣是决定再搏一把,向那会试发起最后的冲锋!

考试考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再是为了当官,就是要争一口气

哎,命运这东西,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说王服经吧,他在咱们这儿可是科考界的“老面孔”了,自己运气总是不咋地,但他的学生却是争气得很,举人、进士考上好几个。不光他自己觉得意外,连他的那些学生门生都一个劲儿地撺掇他,说:“老师,您也去京城试试那会试吧!”

讲真,老爷子那身子骨真是杠杠的!嘉庆十年那会儿,王服经带着他的学生们浩浩荡荡去了京城,参加会试。但话说回来,会试那可是全国顶尖高手的大聚会,各省的精英都汇聚一堂。王服经虽然经验丰富,但岁数不饶人啊,想通过会试,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的事儿。

还真是这样,会试结果一出来,王服经的名字愣是没在榜上。到了这一步,王服经的心思可不光是盯着那进士的头衔了。说实话,就算他真考上了进士,凭他这把年纪,能不能捞到个官当还不好说呢。他觉得吧,自己这一辈子,简直就是跟科举较上劲了,考进士啊,其实就是为了出口恶气,证明自己一下。

当一个人心里有了目标,并且铁了心要把它实现,那真就没啥能难倒他的。王服经在会试上栽了跟头后,直接打包回家,回了陵县。他就像当年18岁那股子拼劲儿,又埋头苦读起来,专门研究现在会试里那些牛人的文章,一门心思准备下一次的较量。

嘉庆十三年那会儿,王服经又踏上了去京城赶考的征途,这回啊,老天爷终于给他开了扇窗。等到礼部放榜那一天,王服经的名字赫然在目,排在了第125位。虽说这名次不算拔尖,但好歹也是榜上有名了,算是给自个儿这么多年的努力有了个交代。

一个月后,王服经老人家踏进了殿试的大门,结果一出来,他还考上了,排在三甲的第238位。这时候,王服经已经84岁高龄了。按照老规矩,殿试考完还得来个朝考,选拔庶吉士去翰林院庶常馆继续学习。不过啊,从以前的情况来看,三甲的进士能进翰林院的,那可是凤毛麟角。

84岁那年,王服经一举高中进士,刷新了大清开国以来会试的最老纪录。嘉庆帝一听,觉得这事儿简直能在科举史上留下美名,于是大手一挥,直接让王服经进了翰林院当检讨,连朝考都省了。要知道,以往这可是状元、榜眼、探花这前三甲的专属福利。王服经能得到这份殊荣,可真是皇恩浩荡,让人羡慕不已啊!

嘉庆帝五十大寿那年,是嘉庆十四年,王服经写了首诗献上,皇上看了很高兴,给了他赏赐。没想到第二年,王服经就因为眼睛不好,告老还乡了。时间一晃,到了嘉庆二十一年,王服经在老家陵县安详离世,享年高达九十二岁。

小贴士:你知道吗?在清朝那会儿,有位超有毅力的老爷爷考生,名叫陆云从,来自广东。他参加会试的时候,已经是个102岁高龄的“学霸”了!考完试,道光皇帝还特地给了他一个国子监司业的头衔,听起来挺酷的,对吧?不过,搞笑的是,御史大人们翻遍了清朝进士的名单,愣是没找到陆老爷爷的名字,看来他可能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没能进士及第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