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有个不痛的“肉疙瘩” , 要处理吗?
牙龈有个不痛的“肉疙瘩” , 要处理吗?
牙龈上出现不痛的“肉疙瘩”,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周疾病等。虽然有些“肉疙瘩”可能不会引起疼痛,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牙龈长“肉疙瘩”的原因、危害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牙龈长“肉疙瘩”的原因
通过感染的来源,可以分为与牙齿相关和与牙齿不相关的疾病。与牙齿相关的疾病较为常见,主要包括牙髓根尖周疾病和牙周疾病。
牙髓根尖周疾病
因龋齿、牙齿折裂、牙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髓感染后,牙根根管内的感染物质通过根尖孔,使根尖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引起根尖周炎。
患者:那根尖周炎是如何导致牙龈长“肉疙瘩”的?
医生:这是因为牙齿根尖周的感染导致牙根周围的牙槽骨慢慢吸收,脓液堆积突破了牙槽骨和黏膜,在牙龈黏膜上形成窦道。长期炎症的刺激会导致牙龈黏膜增生,形成牙龈表面的“肉疙瘩”。
牙周疾病
牙周组织的感染导致牙龈和牙周的疾病。常见的以增生为表现的牙周疾病包括增生性牙龈炎、药物性牙龈肥大、牙龈瘤等。
增生性牙龈炎:由于牙结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错位拥挤、口呼吸等因素,导致牙龈周围牙菌斑的积聚,引起牙龈的炎症,常表现为局部或较为广泛的牙龈的红肿、增生、出血。
药物性牙龈肥大: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牙龈的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常见相关药物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
牙龈瘤: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非真性肿瘤。它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牙龈周围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牙龈组织的增生;也可能是因为内分泌改变,所以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分娩后缩小或停止生长。
“自救”两大误区,不可取!
误区一:只是“上火”?
有些人把“肉疙瘩”归因为“上火”,吃了消炎药,牙龈症状就有所缓解;抵抗力下降,牙龈症状就加重。这是因为牙龈病变的病因没有去除,“清热解毒”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所以一定要去正规的口腔医院找出病因。
误区二:自行“挑破放脓”“切一刀”?
没有确定原因的情况下,要避免自行挤破脓液,或者自行切除,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起伤口的二次感染。
牙龈长肉疙瘩,如何治疗?
关键是确定病因,及时就诊。
若由牙髓根尖周疾病导致:在牙体牙髓科检查牙齿情况。牙齿可保留的情况下可行根管治疗术,必要情况下可能需行显微根尖外科手术等。
若由牙周疾病导致:在牙周科就诊。通过牙周洁治术、刮治术去除牙周的菌斑、牙石等;有些需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增生明显的患者可行牙龈切除及成形的手术等。
牙龈长了“肉疙瘩”,不要拖,不要急!移步正规的口腔医院,找出病因,及时治疗,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