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罕见保留中国第一代航站楼藏身白云新城,专家呼吁列入文物保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罕见保留中国第一代航站楼藏身白云新城,专家呼吁列入文物保护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F9O1F70534AAOK.html

广州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位于白云区南云东街40号,建于1949年5月,见证了新中国民航“八一开航”的历史时刻和“两航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作为我国早期民航建筑的稀有见证,该建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上世纪40年代的典型交通建筑特征,承载了几代民航人和空军指战员的集体记忆。

见证重要历史事件

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见证了新中国民航“八一开航”的历史时刻和“两航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保障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来穗,是我国早期民航建筑的稀有见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建筑风格上,它是上世纪40年代的典型交通建筑,功能完整合理,形象立体鲜明,候机厅和指挥塔台等体现民航特征;它承载了几代民航人和空军指战员的集体记忆。达到了文物认定标准,向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荐。

在交通遗产里,相比于铁路遗产,民航遗产不仅数量少,得到的关注也远远不够。新中国民航事业从“八一开航”起步,七十多年时间发展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航之一,这个历程的物质见证与精神财富都值得好好保护和研究。

建筑设计特点

广州第一代航站楼所处的旧白云机场(现为白云新城)主要工程于1933年11月竣工,为小型军用机场。

1947年3月,旧白云机场改为民航国际机场。

1948年12月16日,民航局对旧白云机场进行扩建,扩建工程包括新建航站楼等。

1949年5月2日第一代航站楼竣工,7月1日投入使用,约2000平方米。

广州旧白云机场航站楼设计受到当时美国机场航站楼设计风格的影响,现代新潮,平面呈不对称布局,其中室内空间宽敞的候机大厅平面布局呈弧形,外设弧形的柱廊和横竖线条分格的大面积玻璃窗,设施和规模为国内一流,功能多样化,体现出现代航空建筑的特征。

此航站楼高5层,中央指挥塔台为最高的3层,其指挥塔亭位于顶层中心控制位置。航站楼除候机大厅供旅客值机、休息外,还有办公、气象台、领航室、餐厅、招待所、商店、车库等多种功能。

经过1964年扩建后的旧白云机场航站楼大厅,旅客在内候机。

广州解放前夕,国民政府空军将旧白云机场的主跑道及一些设施炸毁。广州解放后,军委民航局广州办事处接管旧白云机场,修复了主跑道、航站楼。

1950年8月1日,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和天津-北京-汉口-重庆两条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民航线的通航,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八一开航”的开航典礼就在这座航站楼前举行,时任广州市副市长朱光出席并致辞。

1950年冬,因战备需要,旧白云机场转为军用机场,民航迁至天河机场。

1959年6月2日,旧白云机场进行扩建,航站楼部分增加一层。

1959年12月22日,民航从天河机场迁回旧白云机场,与空军共用旧白云机场。这座航站楼及塔台则被民航广州管理局使用,作为旅客候机、管制指挥及办公的场所。

1963年2月,空军搬离旧白云机场。

1964年4月29日,扩建后的旧白云国际机场迎接了国际航线:达卡-广州-上海通航,名为“中巴通航”。

1967年4月27日,旧白云机场第二代航站楼(即现五号停机坪商场)建成启用。

第一代航站楼“退役”后,先后作为单身职工宿舍、民航办公、南航货物到达提取处、汽车修理厂使用。

直到2008年,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航传媒)将其改造后作为办公楼。


早在2008年南航传媒改造第一代航站楼前,欧阳杰就撰文呼吁保护。面对新快报为“四普”征集文物线索,欧阳杰再次呼吁保护第一代航站楼,建议作为旧白云机场在中国近代民航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建筑实物见证,如有条件可借鉴上海虹桥机场的做法辟为民航博物馆。同时建议该近代航站楼与旧白云国际机场现代航站楼(现五号停机坪购物广场)以“广州老白云机场建筑群”的名称共同申请纳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早在2005年,建于1947年的上海龙华机场候机楼被公布为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但是,作为中国近现代航空业发展重镇的广州,迄今无一机场建筑遗产被列入保护名录。旧白云国际机场现代航站楼(现五号停机坪购物广场 白云区三元里街机场路云霄街353栋)曾在广州第五次文化遗产普查时被列为历史建筑线索,但据规划部门称,业主单位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不同意认定为历史建筑。

据南航传媒方面称,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所处片区已被征收。

但据规划部门表示,规划要求保留第一代航站楼。

现场踏勘

航站楼完整保留了整体形制,主体结构

最有航空站特色的塔台、半圆形候机大厅

从广州白云区南云东街往东走到尽头,可见南航传媒的大楼,大楼西立面正门入口旁边竖着一块牌子,上写“广州民航第一代航站楼”,记录了从1933年11月旧白云机场竣工到2008年9月28日成为南航传媒办公楼75年间,这一大楼所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用途变更。


■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西立面(上图:改变前;右图:改变后,中间主楼一楼开了个入口并加了雨棚,横向长窗被改成普通窗户,侧楼都加建了一层)

牌子的基座上镶嵌着一张航站楼面向空侧停机坪的老照片,我们很快就在南航传媒大楼的东立面,找到了这张老照片的视角:

东立面是第一代航站楼的主立面,中间呈圆弧形,两边则是直线展开,与老照片对比,是一模一样的圆弧形,圆弧形部分的4根圆柱仍在,只是原来的窗户全部被封起来了。


旧白云机场航站楼东立面原来横竖分格的大面积玻璃窗现已被改成墙体

刘晖兴奋地说:

“圆弧形是这个航站楼的重要特征,流线形、圆洞窗、飞机楼,都是当时流行的摩登样式,中间这个半圆形的是候机大厅,两边一线的平面格局,平面上看,就有点像个飞机,两个翅膀,中间是飞机头,民国时期这种楼很流行,还有上海的中国航空协会大楼等。美国同时代的机场建筑很多也是圆弧形。这个建筑的形式、形制,都是当时很典型的航空站。所以既是民航发展的见证,也是典型的交通建筑思潮,很有代表性。”

这个圆弧形的候机大厅目前大部分被改造成培训中心,大厅内原有的四根圆柱还保留着,培训中心圆弧形的墙上,张挂着一排排的老照片,记录着第一代航站楼的光辉岁月与高光时刻。

更令人兴奋的是,航站楼最重要的特征——圆弧形的塔台还保留着!

航站楼里最体现民航建筑特征的就是塔台,从老照片看,塔台位于半圆形候机厅的正上方,塔台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据原在民航中南管理局从事民航史志工作的徐国基说,后来为了便于指挥观察,又在上层之上增加了一个全透明玻璃的指挥台。现在玻璃指挥台已经拆除,但上下两层塔台都还完整保存。塔台的上层已被改造成档案室,上世纪60年代曾在塔台工作的管制员李华嵩指着档案室的天花说:

“以前有个洞,有个铁楼梯,从这里上去,值班在顶层(即玻璃指挥台)。”

据徐国基说,塔台顶层的玻璃指挥台在航站楼2008年改造前几年被拆除了。

在塔台的上层向外远眺就是白云山,塔台外面就是原来的停机坪,刘晖说:“民航建筑的特征和格局都保留了。”

塔台的下层现作办公室,并在塔台外面向白云山方向的阳台上加建了一圈圆弧形的办公室,就是老照片上“广州航空站”几个字后面的位置,但塔台本身并没有改动,圆弧形的女儿墙还保留在加建的办公室里面,办公室的地面还看得出原来的候机厅屋顶的排水坡度。

最大改变是外立面:加入口、雨棚、加层、改窗

与老照片对比,第一代航站楼最大的变化是外立面,除了候机厅空侧(东立面)将横竖线条分格的大面积玻璃窗改成墙体外,陆侧西立面的改变更多:

中间主楼部分一楼开了一个入口,并加了雨棚;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横向长窗已被改成普通的窗户;除了主楼加了女儿墙,侧楼都加建了一层;立面材料也改变了,从现在立面破损部位裸露的底层看,刘晖认为,航站楼原立面应该是水刷石,现在变成了瓷砖和涂料。

但是,主楼仍然保留了五开间的窗户,部分保留了体现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竖线条壁柱。

徐国基说,上世纪50年代就对航站楼有过改建。

据南航传媒参与改造的工作人员介绍:

“结构、框架我们没动过,都是保留原状,就是考虑到未来可能要成为文物。改造时就跟设计公司说了,我们尽量少动它的原状。”

“南航集团的几任分管领导、从上到下都有这个共识,都说,这个地方很珍贵,一定要保护,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不只是南航的财富,也是广州的财富,毕竟是广州机场的第一代候机楼,还有‘八一开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有70多年历史了。”

刘晖认为:

“这个建筑完整地保留了整体形制,主体结构,最有航空站特色的塔台、半圆形候机大厅,完整性还是不错的。而且难得的是,因为有“八一开航”等民航重大事件,拍了许多照片,民航也保存了很多老照片资料,如果要按文物要求修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很多地方的老房子的修复,就是缺少这种老照片资料做证据。”


1950年“八一开航”,民航职工、机组人员和乐队队员在旧航站楼及飞机前合影

亲历者回忆:

中巴通航那天,我在塔台上指挥飞机

“哈哈,没想到还回来看这些东西啊!那个时候20来岁啊,一眨眼就快90岁了!”

时隔57年,89岁的李华嵩第一次重返当年上班的地方——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的塔台后感慨地说道。

从1961年到1967年第一代航站楼“退役”前,李华嵩都在塔台上当管制员,指挥飞机起降,亲历了“中巴通航”的历史性时刻,也在塔台上见过走下专机的周恩来总理。

一提起1964年的中巴通航,李华嵩就兴奋地大笑道:

“哈哈哈,那天我就在塔台上指挥飞机,那个年代当然高兴啦,第一次见到有外国的大飞机波音720型到中国来,就到这落地的。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那么大的飞机,在这里落地的都是苏联伊尔-‎14型、伊尔-‎18型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