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 | 尿酸过高=关节发炎?中医拆解痛风原因、症状及中药治疗
痛风治疗 | 尿酸过高=关节发炎?中医拆解痛风原因、症状及中药治疗
痛风是一种与代谢相关的关节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痹症"范畴,由肝肾不足、筋骨退化导致。本文将从痛风的症状、病因、中医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觉醒来脚踝红肿,寸步难行,这可能是痛风发作引起的。根据注册中医师邱宇锋的临床经验,每十个痛风患者中约有七至八个是男性。痛风在男性中多发,女性则常发于更年期之后,与年龄及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痛风症状 | 尿酸过高 = 关节发炎?
痛风是一种与代谢相关的关节炎症,患者很多时候会出现尿酸过高的情况,但高尿酸却不代表一定会上患上关节炎。痛风患者多余的尿酸在身体里形成不稳定的结晶,中医称之为"痛风石",这些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刺激免疫系统出现炎症反应。
邱医师解释,痛风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痛风发作属"热痹",为风湿热邪侵袭,痛处多出现在下肢,膝盖以下的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脚肘、脚趾的关节,红肿热痛,最常见的是大拇趾关节被风吹过也会感到痛楚,令患者不得不立即就诊,症状一般会持续一至两星期。
而慢性痛风属"浊瘀痹",为脾虚、肝肾不足,痰浊,瘀阻沉积,患者会反复发病,关节随时间变得僵硬,筋骨乏力,甚至慢慢变形,更有可能影响血管和肾功能。痛风通常在晚上或凌晨发作,严重情况下患者连走路也感到吃力,要人搀扶,大大影响工作及生活。邱医师提醒,急性痛风若没有妥善处理,有演变成慢性痛风的可能,所以切忌掉以轻心,应透过治疗好好控制病情,而改善生活习惯亦有莫大帮助。
痛风症状 | 中医根据体质及临床征状辨证
痛风属中医的"痹症"范畴,肾主骨,肝肾不足令湿浊而生,加上外感侵略经络,致气血不顺,痰湿郁于关节而发病,日久累及其他脏腑,致脾胃虚弱。治疗痛风患者,邱医师会按其体质及临床表现大致分为四类:风湿郁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及湿浊内蕴证。风湿郁热证型主要由于环境变化而发病,天气突然转变,下雨或潮湿,便会容易诱发关节发炎;痰瘀痹阻证型属于较后期,或已出现关节僵硬、变形的症状;久痹正虚证型的患者多数较为年长,肝肾虚弱,身体机能已退化,特征是容易觉得腰酸脚软,易倦;而湿浊内蕴证型患者病发很可能与饮食有关,过量食用肥、甘、厚味、油腻的食物,这类型患者本身或已过胖,经常外出膳食应酬,久坐,与他们的生活形态很有关系,亦是邱医师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证型。
痛风治疗 | 中医药方主攻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对于急症痛风患者,他们一夜之间突然失去走路能力,很多人会求诊跌打,欲即时减轻痛感,但邱医师强调痛风是内科病症,而不是伤症,所以以中草药治疗的优胜之处是固本培元,针对病因制定治疗方法,改善脏腑功能强化患者的血气及整体健康,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从而控制及纾缓痛风的发作次数及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素。"在药方方面,我会使用当归、川芎、田七,行气活血;威灵仙可祛风湿;独活、乳香、没药有助止痛及活血;杜仲、桑寄生、牛膝可补肝肾,强健筋骨。"邱医师说。他补充,除了内服中草药,医师还会根据病痛处而施行针灸,双管齐下,并鼓励慢性痛风患者处理好痛症之后预一至三个月服用中草药调理,作为长远治疗方案。
改善痛风中成药 – 风痛灵
痛风反复发作的确恼人,正如邱医师建议,若想治标又治本,就要从强健脏腑开始做起。济众堂旗下的公牛牌风痛灵为本港注册中成药,精选用十多种中草药,用现代制药方法浓缩精制而成,对风寒湿痹阻经络所致的风痛骨痛、腰酸背痛、骨刺麻痹、头痛、关节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手软脚震及四肢屈伸不利等皆有疗效,口碑好,其功能包括: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舒筋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等。药品在香港厂房制造,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安全、品质和成效的要求,更颁发中成药注册证明书(注册编号: HKC-16002),大家要认明商标及注册编号,避免买到假货。
公牛牌风痛灵采用古方制炼,成分包含白芍、牛膝、没药、当归、三七、川芎、杜仲、乳香等中草药,在应用祛风寒湿邪药物的同时,配伍大量行气止痛、活血养血药物,改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止痛、舒筋活络的治疗目的。
痛风预防 | 中医:注意饮食 避免吹风
想长远改善痛风症狀,邱医师强调平日要多注意养生。"戒烟,戒酒,避免进食高嘌呤及煎炸油膩食物,注意保暖,减少直接及长时间吹风,状态良好的时候可进行慢跑或急步行的带氧运动,都有助气血运行,畅通经络。"邱医师曾经跟进一个病例,50岁男患者看诊时下肢赤痛,需要太太搀扶,经治疗后已由一至两个月病发一次,减至一年复发一至两次,而且程度轻微,不影响日常外出。患者亦很配合戒口及改变生活常规,定期覆诊,病情现己趋向稳定。
参考資料:
1.痛风:不再是"帝王"之症,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