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的尘埃——《三国演义》多层次浓墨重彩准确勾画曹操形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的尘埃——《三国演义》多层次浓墨重彩准确勾画曹操形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6/06/18841360_1117327067.shtml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精彩。本文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曹操的形象,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具体事件的展现以及环境背景的分析,立体化地描绘了这位历史上的天才领袖。

在强手云集中显曹操之超卓、脱俗

《三国演义》常常安排一个盛大场面,让曹操亮相,显示其鹤立鸡群,一鸣惊人的脱颖。例如董卓专权,危及汉家朝纲,诸大臣皆义愤填膺,可是谁也无法杀卓,只能作“新亭之泣”,就在众大臣相对啼嘘无计可施之时,曹操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意担当此项重任,并且象荆柯一样,立即上马而去,这一形象与对泣群臣造成鲜明对比,虽然这次行刺未成功,但事后并未祸及他人,也可见曹操是真想杀董卓的,并非徒发大言,害人害己的。再如在“讨董卓诸镇应曹公”这回中,董卓大将华雄通得诸侯们损兵折将,正在无计应战时,刘、关、张挺身而出,愿出战,而各路诸侯都瞧不起这三兄弟,甚至要大声叱退他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可是这时,只有曹操认为这三兄弟非同凡夫,就力荐让关羽去战华雄。果然,“酒尚温时斩华雄”,可是这一战功并未能使诸侯器重这三兄弟,反而要挟曹操,如曹操器重这三兄弟,他们就散伙了,可见这些诸侯何等愚蠢,又是曹操给这三兄弟礼遇,送礼、粮,慰安,才发展到“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打败吕布,挫了董卓锐气,逼他逃走。

再说就孙权、刘备的立身行事也可知曹操远胜于他俩。孙权靠的父兄基础,和周渝、鲁肃、吕蒙、陆逊这些大都督,才保住江山,离开这些大都督,恐怕早就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了。刘备呢,更是如没有军师辅佐,只能困守一隅,损兵折将,军师们真是刘备的“水”,没有这些“水”,刘备真是附涸之“鱼”,早已成为别人的俎上之物了。可是曹操呢?从来军政大权都是自己掌握,设谋定计都是乾纲独断,从无什么军师、大都督之类掌他军政大权的人,纵横四海,削平群雄,建国立业都是靠自己。确实是胜过孙、刘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见曹操比孙、刘更有知人之明,更爱人材,这就是庞统事件。这位凤雏先生,才能仅次于卧龙,可是在孙权处,一直不得志,鲁肃等力荐于孙权,孙权虽召见,但不喜。而刘备呢,也是一见不喜,虽然让庞当了县官,但又轻信汇报,要查办他,并派了粗心暴躁的张飞去,差点害了这位大贤。而曹操见到庞统时,马上就觉得此人是罕见人材,优礼有加,并请他参谋军事,虽然庞统却是个间谍,给曹操献了个“连环计”,害得曹操吃了大亏,几乎全军覆没。但曹操一见他就知道是异才,这种识别能力,还是远胜于孙、刘多多矣。再如吕布手下许多大将如张郃、高览、张辽,在吕布手下小有战功,但时被疑问,乃至生命难保,而到了曹操手下,就大受信用,战功累累,成为一代名将。从这些与别人的对比中可知曹操的形象多么光彩夺目。

在大苦大乐和苦乐交织中增益曹操的坚毅远虑

《三国演义》常常用大苦大乐、大喜大怨以及苦乐交织、悲喜交集时来刻划曹操,显示、增益他的坚毅、远虑和乐观、镇定。如行刺董卓时,他先是街命而来,激于义愤,要为国除奸。见到董卓面朝里睡,正心里高兴.想着“此贼命合休矣”。这种快乐真是大乐、大喜,可是想不到董卓未睡着,从镜子里看到曹操在拔刀,又转身来问他,这时间外又听到吕布来的声音,这一惊非同小可,眼看“计谋”要败露,他知道硬上是不行的了,董卓力大,又有准备了,而且吕布马上就要到了,怎么办呢?这时他的机智镇定起了极大作用,他没有象一般刺客拼个鱼死网破,或穿窗破屋而逃,而是灵机一动,想出了“献刀”这一绝招,从而骗过了董卓和吕布,扬长而去。真是大智大勇,唯有曹操才具备的大智大勇,镇定从容,循辞得体,行动快捷,令人拍案叫绝。在赤壁之战中的几度悲愁喜乐,也表现他的“胜负兵家常事”、虎死不倒威、虽败犹荣的大丈夫风格,所以能稳定军心,带领残兵败将度过难关,而没有成为孙、刘俘虏,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临危不惧,机智过人的风范,这种“死到临头”的镇定,留有用之身,以图再举,将以有为的品质,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也做不到的。而在最快乐称王加九锡的时候,也未骄横得失去理智,而是仍严密监视政敌,以防为人所乘,身死国灭,这是有远见的。远见更集中表现在认识到“自作孽不可活”时,生命到了终点,他从容的立下遗嘱,安排后事,分香卖履,嘱咐小妾们自谋生路,并关照要有七十二疑冢等等。都可见他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都是较为清楚的。最突出的仍是坚毅、远虑的品质,而不是哀鸣痛苦,求生不得的展转号呼。

详述复杂环境强化曹操的功,淡化曹操的过

《三国演义》处处将曹操摆在人的位置上,而没有将他神化,也没有将他魔鬼化,虽然人总是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的。书中高明的是对曹操的立身行事处处详述了复杂的大小环境,以强化他的功,淡化他的过。曹操受人谴责最多的一是奸诈,二是残忍,归根结底是杀人。杀了许多不该杀的人,书中谈到大规模杀人的有两次,一是得知父亲被害,为报父仇,打徐州,有大军所到杀人劫财.挖掘坟墓等暴行;二是许都大火,立旗帜滥杀官员。都城发生政变大火,平乱后,曹操查问官员行踪,立红白二旗,要官员自投,坑杀了无辜官员。其余多是杀一些个别人,例如杀粮官王(上后下土),杀杨修,杀蔡瑁、张允,杀秦庆重,杀田丰等,杀伏后、董妃全家等等,这些人有的是无辜者,有的是有功之人,初粗看来,好象够奸诈、残忍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审察一下《三国演义》为曹操杀人时描绘交代的环境背景,就觉得不能用简单的残忍、奸诈来评价了。两次大规模杀人,前次是复仇心切,有是才拉起来的军队,军纪松弛造成;后次是为了清洗叛逆余党,清除汉室旧臣而导致的,只能是扩大化而已。至于个别杀人,则情况各异,例如杀吕伯奢全家,那是在和陈宫刚离虎口,惊魂未定之际,又看了吕的可疑行踪,听了吕家可疑的话语之后,时机紧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当然要下手了。杀吕伯奢本人,也是势所必然,因为曹操知道吕回去看到全家被杀,怎会饶他。这实际是环境(追杀他)迫使他误会杀人。再如杀粮官王(上后下土),也是因为当时形势,军粮告罄,军心动摇,军队要溃散,没有办法,只有出此下策,以牺牲一个部下,来避免死伤若干部下(因为军队乱起来,敌人再乘虚而入,那就不知要有多少人头落地)。并且曹操也对王(上后下土)家属作了抚恤安排。因而这种丢卒保帅的杀人也是情势所逼。再如杀陈宫,《三国演义》既交代了陈宫是他恩人并弃官与他同行,更详细描写了陈宫从与他分道扬镳乃至成为他的政敌,几次杀得他人仰马翻,几乎送了他的命,这次捉到陈宫,并且陈宫又声明决不投降,当然,他可以不杀陈,囚禁他,可是,那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陈宫会逃走,就是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样他才不得而已杀掉,并告知将抚养陈的老母,又起身送行,因而陈宫之死,表现了陈宫之壮烈.也表现了曹操之明智,这也是环境使然。再如杀近侍是因为这位近侍忘了曹操讲过的“梦中好杀人”慎勿靠近的预告,为了讨好,而撞在剑口上的。如果他牢记命令、遵守条例就不至如此了。虽然曹操作“梦中杀人”的预告,是为了防人行刺设的诡计,可是,他是先讲明的,而不是不教而诛,所以这是近侍违纪被杀。因而不得以诱杀和乱杀来罪曹操(按:此事早见于《世说新语》作曹操骗人带刀而后杀之)。而杨修呢,这原因就更多了,一方面是杨修名大,有震主之嫌,例如:祚衡大骂、大辱曹操时,却独独赞美“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就是说:在当时大文人中,杨修文名是超过曹操的,曹操当然心中不乐。另一方面是由于杨修耍小聪明,损害了领袖形象,才被杀的,当然,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政治背景,修父杨彪,是汉旧巨,不服曹操,曹操正要找借口杀鸡吓猴一下,另外曹操也讨厌杨修帮他儿子(曹植)欺骗曹操,况且当时正是他战争中不顺心,心烦意乱,一看到大将们都听杨修的话,军无斗志,这还了得,感情冲动,多种因素凑合在一起,这位“小儿杨德祖”,就活不成了。所以说杀杨是曹操的罪过,不如说是杨修自作聪明,“非宜行事”,自寻死路。至于杀蔡瑁、张允,那完全是误会、中计,曹操杀了后马上就后悔了。而杀伏、董全家,虽是过分,也是不得而已。而杀秦庆童这对狗男女,则是快事。这个卖主求荣之徒,遭到如此下场,正是《三国演义》让曹操替天行道,是赞扬曹操之笔,而非谴责之笔。

《三国》还以一个古今罕见的例子证明曹操并不嗜杀,那是打败袁绍后缴获到一批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是“通敌”铁证。缴获者建议查核治罪。可是曹操看也不看,下令一烧了之,还以谅解的口吻为写信者开脱,这就免除了一场大杀戮。在具体分析了上述曹操种种杀人时的环境背景后,我们可以体会到《三国演义》作者不愧大手笔,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可信地写出了曹操全面的高出常人的言行,在写他让人产生争议的一面时,详述了复杂的环境背景,强化了他的不得而已值得赞扬的一面,淡化了他的杀人残忍可恶的一面。书中给予曹操“奸诈”一词的评价虽不少,但也值得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例正可看出,这种“奸诈”是随权势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是随斗争的复杂而变化,而强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奸诈”其实就是“权变”的同义语,是作为领袖为了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必不可少的本领。另外更要指出的,书中显示的曹操的“奸诈”都是被动的,“尔虞”才有“我诈”,在自己的生命、事业受到威胁时,才不得已用诈。正如霍秋白所讲的:我们不骗人,但不能不骗狗。综上所述,拙见以为《三国演义》以天才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写出了曹操这一天才领袖的风范,他在历史上高于孙权、刘备。说要为曹操翻什么案,实在是没有好好读懂《三国演义》的多此一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