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份寒假防骗指南,请查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份寒假防骗指南,请查收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09284

寒假期间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期,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网络游戏骗局、红包返利骗局、假期兼职骗局等常见诈骗手段,并提供了实用的防范建议,帮助学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远离诈骗陷阱。

网络游戏骗局

案例一:黄女士的小孩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视频,小孩就添加了对方QQ,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后跳转到了贷款服务平台。孩子在对方的诱导下又添加了另外一个QQ号、下载安装了一个APP,并把黄女上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黄女士发现她卡里的数万元被盗刷后,立即报警。

民警解析
网络游戏的骗局多种多样,“免费领取游戏道具”就是其中的一种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和论坛中散布类似“加群领免费游戏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称需使用父母的微信扫描二维码才可领取,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不法分子便会引导受害人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红包返利骗局

案例二:一男孩在QQ群中看到有人发信息,称只要发2.88元红包就有机会获得数千元的红包返利,男孩遂私聊对方并发送了2.88元红包,对方以男孩是未成年人发红包导致公司被冻结60000元为由,要求男孩通过其父母的微信转账给对方的账户,否则将报警。男孩听信后用其母亲手机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转账多次。

民警解析
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中散布“红包返利”活动的消息,诱导未成年受害人添加其为好友。随后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在弹出的付款页面中输入指定的小金额,并称进行支付后并不会产生实际的扣款,还可以立刻获得十倍红包返利。受害人完成支付后发现钱款被扣,不法分子又以需使用父母手机进行验证才能获得退款和返利等各种理由,引导诱骗受害人不断进行扫码付款,并提供虚假的支付凭证后便失去联系。当受害人迟迟未收到钱款时,才发现自己被骗。

假期兼职骗局

案例三:小李是某校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希望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所以在校园兼职群里看到一则“网络刷单,日赚百元”的广告,心动之下添加了对方QQ。对方声称刷单操作简单,只需按照提示购买指定商品并给予好评即可,承诺完成后立即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小李按照对方要求完成了一笔小额刷单任务,很快就收到了本金和佣金,便对对方产生信任。对方开始诱导小李进行大额刷单,并称只有连续完成多笔任务才能一次性结算,小李在利益的诱惑下,先后投入了数千元,当小李要求结算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将小李拉黑,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民警解析
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想赚零花钱的心理,在群聊或社交平台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轻松兼职返利”等信息,引导学生上钩并实施刷单诈骗。起初受害人都会得到小额收益,从而使其卸下心理防线,在受害人投入大量本金后,对方便会以出现不能提现、账户冻结等借口,诱导受害人继续加大投入进行解封,待受害人无能力投入或有所警觉后,骗子立刻消失不见。

同时,大中专院校学生要注意,寒假打工兼职要警惕“境外打工高额回报”的骗局。境外诈骗集团常以“高薪工作、包吃包住、报销机票、专人接送”为诱饵,或以商务考察、免费旅游等名义,将境内人员诱骗至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加强自身安全防范,切勿轻信境外高薪招聘信息,避免陷入骗局和电诈陷阱。

提高防诈骗意识

  1. 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坚持不轻信,不理睬,不回复,不泄露个人银行卡信息,更不要转账、汇款或提供验证码。

  2. 要有个人资料信息保护意识。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手机号码、家长电话、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

  3. 建议家长加强对未成年子女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支付工具方面的监督与教育,提醒孩子不加陌生人,莫贪心,莫好奇。

安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引导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家长也应提高防范意识,愿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诈骗的阴霾,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