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来一场“蟹”逅
金秋,来一场“蟹”逅
金秋时节,最让你心动的“那一口”是什么?对于很多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答案几乎脱口而出——当然是螃蟹了!横行霸道,挥舞着“大钳子”的梭子蟹,上笼屉一蒸,就完成了软玉温香的蜕变。扒开盖子,金灿灿的蟹黄、白花花的蟹肉,瞬间腾起一片大海的鲜气。
肥美的梭子蟹 赵健鹏 摄
“红岛的蛤蜊,会场的蟹,吃了蛤蜊更想蟹,吃了蟹子没白来。”这是流传于青岛的顺口溜。崂山王哥庄会场的梭子蟹硕大肥美,吸引八方食客。西海岸新区灵山岛的石夹红螃蟹、即墨丰城的虎头蟹等也各具特色。眼下,莱西产大闸蟹又新鲜上市……
秋风起,蟹脚痒。年年此际,每个人心里都“有点儿痒”,期待着一场“蟹”逅、一场“唇齿之欢”。
青岛人的“老朋友”
“大螃蟹,没尾巴,不会走,横着爬,八只脚,尖又尖,两把钳子手里拿。”对于青岛人来说,螃蟹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食鲜,跨越千年的“爱恋”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地层就有了螃蟹壳。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存中,都有螃蟹壳的堆积。古籍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周礼》就提到螃蟹,东汉郑玄作注时说:“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酢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蟹胥”指的是螃蟹酱,而当时的“青州”,就包括青岛地区。
海鲜大餐,螃蟹是C位 图源:好客山东之声
魏晋时期,吃螃蟹成为标榜个性的方式。比如,名士毕卓如此描述他的理想:“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唐宋时,食蟹蔚然成风。到明清,食蟹名堂越来越多,江南的“蟹八件”,更使其成为“技术活”。“饕客”滋滋砸砸地嘬干净蟹肉,能拼出一个完整的螃蟹骨架来。
在青岛,如果说开海是一场味蕾狂欢,那么螃蟹就是狂欢里的“尖峰体验”,可谓“一蟹压百味”。青岛最家常的螃蟹吃法是清蒸。一锅清水,大火上笼,蒸十几分钟,袅袅烟气中散发出浓郁鲜味。一碟米醋,几缕姜丝,轻轻一蘸,妙不可言。而到酒店餐馆,螃蟹的做法就多了:辣炒、酱烧、加咖喱、炖砂锅、做面条……近年来,生腌、醉蟹、炝蟹等吃法也渐渐流行。掰一节蟹腿,轻吮一口,鲜嫩的肉滋溜滑进嘴,从舌尖鲜甜到舌根。
寻鲜,人与大海的“共舞”
在青岛,最常见的螃蟹,是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捕这种蟹,主要使用流刺网等。天不亮,渔民就驾船驶向大海深处。网是前一天下好的,这时用力拽上来,一只只梭子蟹就在上面挂着。渔民摘下蟹,扔进水箱,这个动作往往要重复数小时……大浪推着船剧烈摇摆,渔民站得稳稳当当,霞光映在脸上,眼睛里闪着欢喜的光。
刚用网拽上来的梭子蟹 康晓欢 摄
除外,还有石夹红螃蟹,蟹钳硕壮,肉质紧实而鲜美,基本都是野生的。捕这种蟹,主要用蟹笼,笼中下饵,螃蟹爬进去就很难出来了。当然,也有市民休闲时,在海边用笼捕蟹,所捕的就不局限于石夹红了。
即墨丰城镇附近海域,出产一种中华虎头蟹,其背壳上有两个深紫色圆斑,好像老虎的眼睛,因而得名。这种虎头蟹生长在河流入海处的浅滩上,口感独特,既有河蟹的香,又有海蟹的鲜,还带点贝类的微甜,但产量较低,当地人招待贵宾时才会端上桌。
另外,海边还有一些小螃蟹,如平背蜞、肉球近方蟹、红线黎明蟹等,小孩赶海、挖沙时常遇到,总不会空手而归。
螃蟹的文化内涵
螃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带来诸多乐趣,形成了深厚的文化。
风雅颂,一本诗集“装不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螃蟹为主题的诗文众多。李白说,“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一口蟹肉一杯酒,快乐似神仙。苏轼不仅喜欢吃蟹、研究蟹的做法,还用心观察蟹,善于画蟹。《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蟹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纷纷题作咏蟹诗。写《随园诗话》的李渔,把螃蟹捧上天,“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梁实秋也说,“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
螃蟹让阖家团圆多了几分仪式感 图源:好客山东之声
烟火味,一种情义“不必说”
买螃蟹是动人一景。在沙子口、积米崖等渔码头,岸上早早站满了人。一艘船刚靠岸,人群就围上去。穿着防水服的渔民,一边喊“小心,别让蟹子夹着”,一边把大筐搬到岸上。“多少钱一斤,能给10斤吗”“这些我全要了”……刚上岸的螃蟹极为抢手,船舱很快就见了底。
在海泊河、榉林山等早市,人气最旺的几乎永远是螃蟹摊。螃蟹分公母:长脐的是公的,团脐的是母的,三角形脐的是未性成熟的雌蟹,俗称“二母子”。挑螃蟹有学问,每个老饕都有自己的“秘笈”,看螃蟹翻身的速度、捏肚脐的厚薄、掐腿根的肥瘦……为了那一口鲜,吃货们“各显神通”。
华灯初上,外地的朋友落座,一大盘热腾腾、红彤彤的螃蟹端上来。憨实又好客的主人,此时不必多说什么,真情尽在不言中。
月圆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围坐桌前,人手一只螃蟹,说几句家常话,喝几杯小酒,笑语殷殷,别是一种幸福。
精气神,一腔热血“闯天下”
作为著名“蟹粉”,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正如史书记载,青岛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也一直都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不畏惧向未知的大海深处探索。
别看石夹红螃蟹个头不大,个个“顶盖肥” 图源:好客山东之声
从琅琊古港到板桥镇,从金家口到青岛港,记录着青岛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青岛企业也乘风破浪,勇闯海外。这座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全力奔赴“那片海 ”。
螃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螃蟹是海边人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秋风一起,总会想起家乡的蟹。在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如何才能让这一美味,常吃常“鲜”、源源不断?
唱一曲蟹之“牧歌”
呵护大海,让“吃蟹”更加长长远远。比如,上世纪80年代,会场一带的梭子蟹,因个头大、肉质鲜而声名鹊起。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捕捞,使螃蟹大幅减产。相关部门及时出手,划定繁殖保护区,制定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方案,并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购买优质水产苗种,投放到会场湾和崂山湾。渔业专家也在周围海域移植大量海藻,给苗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一系列措施,优化了生态,扭转了局面。这些年,“会场蟹”产出稳定,已成金字招牌。
中华虎头蟹 图源:即墨文旅
拓宽思路,为振兴使出更多“蟹数”。比如,即墨区田横镇丁字湾海域,梭子蟹养殖面积达上万亩,年产量达140万斤,年产值超7000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再如,莱西发展“南蟹北养”,在姜山镇、河头店镇等水域养殖大闸蟹,今年首迎大丰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烹一席蟹之“盛宴”
一个个盛大节会,让原本就“红”的螃蟹,拥有更多人气。在众多开海节中,螃蟹一直稳坐“头把交椅”。在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螃蟹还有了专门的节——岛耳河螃蟹节:现场打捞、直播带货、歌舞表演、螃蟹百人宴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到来,让当地的螃蟹火了一把,也让岛耳河新村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的村落“出了圈”。
莱西本地产的大闸蟹 梁兆熙 摄
育一枚蟹之“芯片”
螃蟹是我国主要海产品之一,育种至关重要。此前,梭子蟹因生性凶猛、同类间易打斗等问题,养殖成活率较低,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其他高校院所及水产龙头企业,培育的“黄选1号”“科甬1号”“黄选2号”等梭子蟹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性状稳定等特点,在全国沿海地区广泛推广,有力推动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让美味“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正爽,月将圆。眼下,正值螃蟹最佳赏味期,让我们开启一场鲜美的“蟹”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