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宝宝的“调味料”原来是这些,照抄答案啦!
适合宝宝的“调味料”原来是这些,照抄答案啦!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1岁以前的婴幼儿辅食需要单独制作,尽量不加盐、糖及各种调味品,保持食物的天然味道。
之所以不建议过早添加调味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日常食材中含有的盐和糖,已经能够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不需要再额外添加。
以盐为例。动物性食物比如鸡蛋、猪肉、海虾等,一些蔬菜像是芹菜、茼蒿等,都自带盐分,加上宝宝从母乳、配方粉中获得的盐分,完全可以达到每天的适宜摄入量。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如果再额外添加,可能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盐分摄入过量,容易增加肾脏负担,长大后患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大大提升;糖分摄入超标,会引发龋齿、肥胖等问题。
第二,宝宝的味觉在发育过程中,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保护。过早添加调味料,宝宝的口味可能变重,一旦养成重口味的饮食偏好,再去接受食物的天然味道就很难了。时间久了,还可能会养成挑食或偏食的习惯。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觉得辅食没有什么味道,宝宝不爱吃,就自作主张把调味料加上了。但实际上,宝宝不爱吃辅食,不是因为觉得没味道,多数情况下是还没来得及适应新食物。坚持吃不加调味料的食物,你会发现,口味淡的菜、肉宝宝照样吃得很香。
道理都懂了,怎样才能做出既不加调味料、味道又不错的辅食呢?
有一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巧用“天然调味料”,也就是天然的有味道的食材。
比如虾皮、紫菜、海带、奶酪等自带盐分,能增加咸味;菌菇类、鱼虾贝类、鸡肉、牛肉等自带鲜味,能提鲜;甜玉米、甜椒、南瓜、胡萝卜、红薯、各种水果自带糖分,柠檬、菠萝、西红柿、酸奶自带酸味,葱、香菜、罗勒、百里香是天然香料,洋葱、生姜、大蒜能去腥味等等。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在给宝宝准备辅食时,可以选择这些“天然调味料”,多探索、多改变,灵活变通食谱,丰富宝宝餐单。市面上也有不少用这些天然食材做成的调味料,比如虾皮粉、香菇粉、猪肝粉、海苔碎等,可以在放在辅食里,用来调味增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鼓励1岁以后的宝宝尝试家庭食物。适合13~24月龄幼儿的家庭食物应该是少盐、少糖、少刺激的淡口味食物,并且最好是家庭自制的食物。
至于各种调味料适合在宝宝多大时引入,建议如下: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需要提醒的是,在给宝宝吃大人的饭菜时,口味一定要清淡,少盐、少糖,建议多用蒸、煮、炖、煨、凉拌,少用油炸、煎、熏烤等烹饪方式。想要宝宝的饭和大人的饭一锅出,可以先按照宝宝的口味做,做好后单独盛出来,再按照大人的口味增加调味料,或者大人单独准备一个调味碟。
调味料吃多了,不仅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对成年人的身体也没有益处。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尽量少用调味料吧。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