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云南如何用好社会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云南如何用好社会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5A00VUM00?media_id=&openApp=false&suid=&web_channel=wap

云南省近年来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空间建设、志愿服务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云南省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这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各民族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强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

针对这一广阔地域和多元文化需求,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致力于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发展。同时,云南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来,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之势。


“文旅融合”传统戏曲惠民演出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顶层设计:优化参与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云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云南省发布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推动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省级政策性文件,从社会组织培养、参与渠道、财政保障等方面,明确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

这些政策法规的发布、实施,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提供了强大支撑,营造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良好氛围和法治环境。

多点发力:丰富服务供给

云南省在25个边境县市建设了10个国门文化交流中心、10个国门文化友谊广场、16个国门书社。“立足国门文化建设,我们整合资源,推进军、警、民共建共享,打造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文化建设新场景、新模式。”业界有关人士介绍,云南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丰富城乡文化服务供给,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在昆明,“生长”在民宿里的“觉晓书房”成为热门“打卡”点,也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IP。来到书房,人们不仅可以在舒适环境中悠闲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参与非遗体验、文艺沙龙、公益讲座、读书分享等多彩文化活动。不少市民游客说,在“觉晓书房”望见了春城的“诗和远方”。

据了解,昆明目前共建成12个各具特色的“觉晓书房”,以此为着力点,不断加强与酒店、文化园区、商圈、金融机构、学校、社区等的合作,以“阅读+金融机构、+邮局、+校园、+社区、+酒店、+民宿”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建成引领阅读、扎根基层、多元融合的业态,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


觉晓书房·26Life族迹融创分馆 图源:昆明文旅

普洱市通过引进企业和社团参与公共文化场所的功能改造,创建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普洱市博物馆、思茅云上“乡愁”书院、江城县“国门书屋”等50多个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中,各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半径。


昆明市图书馆“城市书房” 图源:昆明发布

有序参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圈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实现群策群力,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在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云南因地制宜,探索更具实操性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携手同行、合作共建的生态圈。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化是一大亮点。云南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四季村晚”“彩云之南等你来”、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凝聚文化服务力量是一大特色。云南支持全省37家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发展,采取命名生产性保护基地、携手高等院校实施研培计划、搭建交流展示平台3项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近年来,云南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愈发丰富多样,以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为内容的群众文体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在各地常态化开展。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协作,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基层,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有机会亲身参与和感受文化发展成果。

从文化基础设施设计,到组织文艺演出、文化志愿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营、管理,社会力量的参与模式更加多维,不仅有效弥补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而且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

“坚持以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更好满足本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又为外来游客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业界专家认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点赞,是云南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喜成果之一。


图源:云南公共文化云

多方共建:壮大志愿服务

培育、建设和强化文旅志愿服务队伍,是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朋友圈”的必要举措。云南省注重发展文旅志愿者队伍,一方面,以“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阳光工程”等为载体,面向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云南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坚持开展志愿服务近20年,有各类志愿者300余人,2015年至2023年开展活动1.1万场次、服务受众190余万人次,成为云南文化传播和公共文化服务颇具示范效应的代表。


云南文旅志愿者马甲图样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于2023年2月启动的云南省文化和旅游青年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截至今年5月,注册志愿者达10.3万人,在游览讲解、文明引导、质量监督、秩序维护、特殊群体帮扶、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效应也凸显出来。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生态资源,云南突出文化与旅游相互赋能,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创建了一批兼具教育性、艺术性、体验性的文旅路线和文旅品牌,在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实现了“最美一公里”的打造,旅游品质显著提升,扩大了旅游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