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西汉孝妇到元曲经典:《窦娥冤》的故事演变与淮安文化遗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西汉孝妇到元曲经典:《窦娥冤》的故事演变与淮安文化遗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360768_100271934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纯洁善良的窦娥因冤屈而死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之一。它通过窦娥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展现了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

在西汉,窦娥的原型来自《汉书》中记载的东海郡郡治----郯县孝妇——周青,她年轻守寡且孩子也没了,却对婆婆极为孝顺,表示要终身侍奉婆婆。后来婆婆自缢身亡,女儿告发她杀人有罪被处决。元代剧作家、戏曲作家、“中国戏剧之父”关汉卿以此为蓝本,改编创作杂剧《窦娥冤》,原名周青改为窦娥。将故事发生时间改为元代初期;发生地改到淮安路山阳县,对故事内容和情节作了较大改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夸张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作品《窦娥冤》能够流传至今。‌

《汉书》记载“东海孝妇”周青的故事

在西汉,孝妇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孝道的象征。东海孝妇的故事发生在西汉东海郡郡治---郯县(秦代始置,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今郯城。出自于《汉书·烈女传》和《汉书·于定国传》第十七卷,书中均有记载:汉朝时候,东海有孝妇,名叫周青,年轻守寡,没有了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上吊自缢而亡,婆婆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严刑拷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于公(郯县狱吏)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东海郡太守最终决定斩杀孝妇,结果东海郡范围内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通过算卦了解到枯旱三年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一臆孤行强行断案,应该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立刻亲自祭奠孝妇坟墓,借此表彰她的誓死不屈,天立刻下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长老(年老有威望的人)传中记载:孝妇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引魂幡),当众立下誓言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周青,那血会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后,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这个故事不仅在《汉书》中有记载,还在《后汉书》《史通》《御览》等史书中均有所记载,甚至在野史杂记如《淮南子》《说苑》中也有所记录。东晋时期的于宝在《搜神记》中也提到了东海孝妇的故事,其内容与《汉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改编创作《窦娥冤》

元代剧作家、戏曲作家关汉卿(约1234-1300),号以斋,原藉解(hai)州(今山西运城解州)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杂剧奠基人。他将汉代《汉书》《后汉书》等书中记载的东海孝妇的故事,创作了一部杂剧《窦娥冤》,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的原型为山东郯县(今郯城)人,为一个名叫周青的东海孝妇。这部作品以《汉书·列女传》中的“东海之孝”一章为蓝本,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创作。

但关汉卿将出于西汉的东海孝妇故事发生时间改到元代初期;将发生在东海郡郡冶---郯县改到江苏淮安路山阳县;将原名周青改名为窦娥(原名窦端云);将婆婆上吊自缢身亡,改为讹诈蔡婆害死了张驴儿父亲,在严刑拷打逼迫追问下,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首。将窦娥出生在约公元245年四月初九,死于公元280年六月初六,终年35岁左右,改为公元1285年左右,推迟了1000年以上。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故事内容和情节是: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窦娥自幼死了母亲,7岁就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将窦端云改名为窦娥, 生活本来安稳,民女窦娥10年后,17岁长大成人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蔡昌宗进京赶考,乘船途中落水死亡。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十多年,生活十分贫苦。

淮安路山阳县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其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家住南门处赛芦医索债,赛芦医企图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陷害窦娥,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一天蔡婆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乘机在汤里下了药,谁知蔡婆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淮安路达鲁花赤(太守)和山阳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承担毒死了张驴儿父亲的责任。婆媳两人遭到流氓张驴儿父子的胁迫和诬陷,淮安路山阳县衙门桃杌是一个贪官、昏官,仅凭简单推理,不考虑案件真实和证据,在严刑拷打逼迫追问下,窦娥为救蔡婆自认用毒药杀人,被判死刑斩首示众。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个誓言:“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一是刀过她的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地下洒,要全飞溅到幡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二是六月天要降白雪三尺,遮住她的尸体;三是她死后淮安要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结果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天淮安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三是她死后淮安地区果然三年大旱。

“血溅白绫”和“六月飞雪”这两个情节确实是编剧者关汉卿添加进去的,为了展现窦娥的冤屈,也让一部古代的戏剧一直流传至今。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后在京城做了官,窦娥冤死三年后,窦天章奉旨来到淮安探察民情,果然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也未降过,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阅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后窦天章重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了反,宣布无罪,将张驴儿判为死罪,淮安路和山阳县令受罚。重新宣判窦娥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旱情及时解除,当年粮食也获得了丰收。

《窦娥冤》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之一 。《窦娥冤》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经典作品,通过窦娥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显示了她的冤屈和反抗精神。该剧不仅展示了窦娥的坚韧和勇敢,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面,如官僚的腐败、法律的不公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窦娥冤》杂剧,最早发行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开始出戏,在各个朝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许多情节又多次进行了改编,后将元代淮安路改为明代淮安府,又向后推迟了50余年。建国以来,《窦娥冤》被拍成多种戏曲和电影、电视剧,各类图书、画册,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但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窦娥冤》传播范围之广,深入家喻户晓,与其它剧本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淮安府署经修复后对外开放以来,在六科之一刑科内,一直陈列着1959年1月拍攝的《窦娥冤》电影播放“六月飞雪”画面,供游客观看体验。

窦娥巷

淮安古城窦娥巷,原名蜡烛巷,位于淮安旧城,东与东长街相通,西与北门大街相接,是一条东西走向很长,一个不起眼的巷子。 传说元朝初期,在此巷里住着一个窦姓贫苦人家名叫窦天章,女儿窦端云后被邻居蔡婆婆收养后改名为窦娥,因家庭债务被迫成为童养媳,最终因被诬陷而遭受不公待遇,被错误地判为杀人犯,最终被斩首示众的悲剧故事。她的故事广为流传,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将这条蜡烛巷改名为窦娥巷,一直沿袭之今。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打通南北向韩信北路至永怀中路后,窦娥巷东段被从中间段开,窦娥井亭被保留在窦娥巷西侧。

窦娥井

相传窦娥父女一家就生活在蜡烛巷中的普通的民房内,巷内有一口水井,窦娥父女每天与邻居们一样淘米、洗菜和生活一直共用此口井里的水。该水井始建于宋朝,水井深8米,井腹直径40厘米,井身为青砖垒砌,上置高50厘米的青石园形井栏,内径38厘米,外径45厘米,井栏西侧有一个7厘米小洞,用于拴系吊水桶上的绳索,至今该井水仍然清澈甘甜,直至上世纪70年代,淮安城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才被停用,为防止人为抛物造成淤塞,早年已被县文物部门在井口加盖,还从侧面加了锁。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窦娥井亭进行了改建,增设了窦娥亭并增加了楹联,上联是“感天动地冤诲英烈窦女娥”,下联是“惩恶伸义梨园领袖关汉卿”。目前巳成为淮安的一处历史遗迹,现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是淮安历史文化的象征作为保留,也是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对封建社会不公的控诉。窦娥是淮安历史上可以和漂母、梁红玉齐名的女性名人。


西汉东海郡地图郡治山东郯县(今郯城),时淮安也隶属东海郡


今山东郯城(孝妇冢)原址


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创作者


淮安府署广场(相传窦娥在此斩首示众地点)


窦娥含冤斩首示众(水墨画)


窦娥巷门牌号


窦娥巷近景


窦娥井全貌


窦娥井亭横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