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本主义的跨学科学习,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
结合人本主义的跨学科学习,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
跨学科学习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结合,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本文将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挑战,并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建议。
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互,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学习结合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新颖和抽象的概念。实际上,跨学科学习本身已经结合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精神,并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实现人本主义教学观念的相关目标,帮助创设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的人本主义实践之路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支持和关怀,以创造一个温馨、尊重和鼓励的学习环境。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重要因素,教师从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图一),明白学生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图一:教师给小组成员提供解难提示。图片提供:罗宇顺,来源:澳门石排湾公立学校FB
教师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彼此个体差异,直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机会。
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现场的融合与挑战
跨学科学习并非只强调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还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例如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等,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是前线教师在教学现场,需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课堂管理,有时难免手忙脚乱,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所以无法将一些理论转化为教学实际推力。
前线教师的困境,从理论到实践的差距
人本主义教育虽然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学科优势,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对于跨学科学习的整合和实施提出了额外要求(图二)。
图二:不同学生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图片提供:罗宇顺,来源:澳门石排湾公立学校FB
另外,一些家长可能对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存在误解,认为这种非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学科成绩;而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对跨学科学习的质疑和反对声音……以上种种都冲击着教师以往的教学理念和习惯。
聚焦学习个体的内在需要,超越外在评价的束缚
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学业和各类比赛成绩往往被过度强调,成为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标准,这种相对单一的外在评核机制,难以全面反映学生个人成就和全人发展。在跨学科学习情境中,由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较有机会贯彻实施,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容、尊重的生长空间。
教师较多采用多元化或综合型的评量模式(图三),摒弃片面的外在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收获、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个性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方面因素,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比传统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图三:学生分组汇报作为评核组成一。图片提供:罗宇顺,来源:澳门石排湾公立学校FB
结论:努力找对的方法便能更好解决问题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跨学科学习充分体验了人本主义观念,是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有效策略,虽然真实的教育现场难免遇到问题,但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例如透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和学科优势,在同侪间产生协同效应,具体地实现跨科合作(图四);教师个别指导与回馈,以及学习反思与目标设定,也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的重要方法。
图四:学生共同探究实验原理。图片提供:罗宇顺,来源:澳门石排湾公立学校FB
另一方面,保持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更好地满足持份者的期待(图五)。然而,最重要的是教师不断自我更新,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与不同的教学同工设计或合作教学专案,以进一步完善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努力用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定能全面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成长。
图五:座讲总结,Q&A时间。图片提供:罗宇顺,来源:澳门石排湾公立学校FB
参考文献:
[1] 谢智谋。你的赋权,是最好的成全:让孩踏上勇於探索生命的旅程。台湾:亲子天下 [M]。2022。
[2] 殷海光。科学教育-打破传统窠臼,我们也可以很科学。台湾:五南 [M]。2022。
[3] 蔡淇华。青春正效应(新世代应该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探索自我友誼學習愛情人生的50個夢想核爆点)。台湾:天下文化 [M]。2019。
[4] 詹志禹。发现孩子的亮點。台湾:亲子天下 [M]。2014。
[5]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的心理学讲堂。台湾:商周 [M]。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