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吉安中秋烧塔:七百年民俗里的文化传承与美好祈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吉安中秋烧塔:七百年民俗里的文化传承与美好祈愿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770924

在江西吉安,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一项传承了七百多年的独特民俗活动——烧塔。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历史的纪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吉泰民安寓美意,江南望郡扬芳名。被称作“金庐陵”的吉安,自古物阜民淳,文化底蕴厚重。很多民俗民情,洋溢庐陵色彩,彰显地方特色,中秋烧塔就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习俗,清代编印的《吉安府志》就有“吉安中秋玩月,烧塔为乐”的记载。

在吉安,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很多乡村都热衷于烧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日子红红火火,这是一项传承了七百多年的民俗活动。


图源文旅吉安

架塔趣事连连

中秋节的前几天,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挑着簸箕或提着桶子,在村庄和附近的砖瓦场捡拾废弃的砖瓦来架砖瓦塔。砖瓦场离村较远,挑一担回来要大半天时间。有的小孩偷懒,借助梯子就从自家的猪圈或偏房矮屋上偷抽瓦片,被大人发现后,追得满村跑,引来一阵嬉笑。

采集的砖瓦汇集后一起堆放在村庄空旷的平地或晒谷场上,让村里的泥水匠来架塔。架塔着实是件细致活,非常考验人的耐力和心细。用砖瓦架塔时,每片瓦搭叠要匀称、合理,既要吻合结实,又要留出透气缝隙。同时,还要兼顾重心,切莫搭偏。

塔的形状要求肚大头尖顶成点,要注重重心的平稳。架塔时必须小心翼翼、聚精会神,不然,稍不留意就会功亏一篑。中秋烧塔祈求圆满,如架塔时不能一次成功,烧塔时也难以尽兴,于是背负全村的期望,架塔的泥水匠是无论也不会让塔倒塌,这是脸面,也是在乡亲面前必须信守的诺言。


图源文旅吉安

在吉安,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中秋月圆人也圆”,方形塔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

架塔的工艺也很有讲究,因通风需要,大多为开窗形。开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等,千姿百态。塔的顶端是开放式的,像大烟囱。塔的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不到两米,高的直立而起有四五米高。

为了使塔身便于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底一般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再用瓦片叠砌封顶。塔底前后各留有一个塔门,前门用于投放燃料,后门则是耙灰烬的出口。

塔架好后,村里主事的人就会挨家挨户地收集稻草,用作烧塔的燃料。也有送来芦苇秆、甘蔗叶、松柴、木屑等燃料。这些燃料堆在塔旁,像一座座山丘,成为孩子们追逐戏闹的乐园。富裕的人家还会捐出几斤菜籽油,泼在烧红的塔身,寄托一份火上加油、红红火火的美好祝愿。

图源文旅吉安

烧塔祈祥纳福

忙碌一天后,一切就绪,只待夜幕降临。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刚露头,村民们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烧塔的地方,开始敲锣打鼓,燃起火把,放着鞭炮,烘托一片喜庆。烧塔仪式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点火,点火时嘴里念念有词,语气十分虔诚,大意是祈祷全村老少平安、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烧塔时的场面异常红火热闹,汗水浃背的乡亲时而把砖瓦塔内燃烧的稻草用长长的木棍挑起,时而往里塞入大把大把的燃料,让塔越烧越旺。木棍一挑,熊熊火焰瞬间腾起。燃料一投,腾起火焰又蓄势待发。

火烧旺起来后,整个塔身都通红通红,这时有人就会大声喊道:“搅起来,泼油”。话音还未落,烧火者极其兴奋把塔底的火烬使劲往上搅动,从瓦片缝隙里窜出的火苗扑面而来,吓得一旁的乡亲不经然后退。躲不及的,有火星落在身上,不过,都是有惊无险。

火最旺时,旁边有人迫不及待把一家家收集来的菜籽油往塔身泼去,顿时整个塔体通红,火星四射,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远远望去,火苗在瓦塔里肆意升腾,忽上忽下的火团在塔内随着木棍的翻转而变化无穷,如万马奔腾,又好似霞光万丈。开心的村民一起拍着手大声叫喊:“烧塔,烧塔,越烧越发!”


图源文旅吉安

有的地方在塔身烧到通红时也会洒上米醋,使得火塔发出“滋滋”的声响。此刻,一股米醋的芳香开始弥漫整个村庄。

热情高涨时,村里有些文化的长辈还会对着火塔唱赞词。词句都很简单,但乡土气息浓厚。诸如“出杆出得多,谷多米也多;出油出得多,牛牯会干活”“塔火烧得旺,来年猪牛壮”“烧塔烧得红,养猪养到二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养到没尾巴”等乡间俚语,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烧塔现场,高潮一浪掀起一浪。被大火炙烤得汗流浃背的村民,兴致一来,干脆脱去上衣,站成弓步,侧身压腿,把塔里的柴火搅得更猛。添柴的村民也不甘示弱,抓起粗壮的木柴一根接一根投进去,直把塔身烧得像火球,给人瞬间就要炸裂的感觉。膨胀的火形成团,形成带,形成球,像蛟龙出海又似赤蛇吐信,映染了乡村的夜空。

有些文化的村民,会对着月亮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诗句,寄托对家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善歌的妇女则围着火塔用小调、山歌等方式庆贺丰收好年景,歌唱幸福新生活。

如今,这些热闹的中秋烧塔场景渐渐成了在外游子美好的儿时记忆,每每忆起,这份日益膨胀的乡愁依然牵引着大家的思绪和脚步。


图源文旅吉安


图源文旅吉安

习俗由来已久

据说,中秋烧塔这一习俗起源于元朝末年。元朝统治中国以后,采取种族歧视的政策,蒙古贵族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

为了监控老百姓活动,元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甲长由五家轮流供养,甲长到每家受供养前后,都要称体重,如果体重减轻,负责供养的那一户就要受惩处。

元朝贵族在各地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他们做贼心虚,怕被百姓报复,规定每甲五户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余的没收。

元朝末年,连年水灾,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因此,陆续有人举起反元旗帜,开展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

吉安人民为与周边统一步调,按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参与起义。

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沿袭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烧塔逐渐演变成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的民俗活动,成为中秋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记载,吉安中秋烧塔习俗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起义将领张云和广大英勇就义的壮士们。2014年11月,“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文旅吉安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纪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相较于一般中秋活动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