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登顶!主创团队都经历了什么 导演这样说→
《哪吒2》登顶!主创团队都经历了什么 导演这样说→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突破57.76亿元的成绩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惊人的票房成绩,更在于它为中国动画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制作技术到文化创新,从产业模式到人才培养,这部电影的成功经验正在为中国动画产业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2019年夏天,由饺子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惊艳亮相,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五年后的今天,原班人马打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刷新了国产动画的“天花板”,不仅在制作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文化内涵和产业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制作规模的全面升级
与前作相比,《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制作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该片角色数量是前作的三倍,仅特效镜头量就超过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全片镜头量,参与制作的团队人数也从1600多人提升到4000多人。导演饺子表示,“我们第一部是怎么出来的得牢牢记住,那就是死磕出来的,得拼出来,观众对有诚意的作品是能够感受到的。”
电影中,哪吒在天元鼎内完成涅槃,浴火重生。执行制片人刘潘透露,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背后却有着庞大的工作量。“那个鼎差不多直径是三公里,海水破开的宽度比鼎至少还宽两倍多,也就是整个海剖开的范围基本上是六七公里。我们要呈现它,必须把正确的比例关系1:1地还原到三维里,它的细节体量、特效密度等等,这样才能给大家一个宏大的感受。”
文化创新与产业模式的突破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制作规模上,更在于其在文化创新和产业模式上的突破。电影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中国神话世界,“阴阳”这一概念作为核心架构,赋予了影片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哲学深度。混元珠的能量场设计融合了太极阴阳哲学,这种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动画语言的本土化创新。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影片开创了“核心创意+技术中台+协作”的新型制片模式,协作公司通过云端协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培育了国产动画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外溢效应。
国际合作与文化自信
在国际合作方面,团队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执行制片人陈喆坦言,在创作影片时,团队也寄望于一些国外制作团队帮助完成一些重点镜头的制作,然而,由于中外团队存在文化差异,在沟通方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像我们和一个中国的团队来解释,在这个镜头中会出现一个金箍棒,大家都知道金箍棒是什么。但是如果去跟一个国外的团队解释,这个镜头中会有一个金箍棒的特效,就得从头解释金箍棒是什么,可能还要再扯一会儿《西游记》和孙悟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解释我们的背景,以及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导演饺子表示,由于是中国的项目,外国团队难免会带有傲慢与偏见,原本一心打磨作品的创作心态,也会变为完成任务的“接包心态”。“也许是一个顶级的工作室,但可能用三流的人员来完成我们的项目,所以我们外包出去了之后,往往好多镜头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收回来找国内的团队用心打磨兜底,才最后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未来展望
虽然影片时长长达144分钟,但观众几乎一致反馈“全程精彩,没有任何拖沓”。导演饺子表示,在“做加法”的同时,团队其实也是在“做减法”,能够留下来的,都有着不得不留下的理由。“因为我们都是搞创作、搞动画的人,不由自主兴奋起来就开始发挥、开始加戏,但是加了之后就白加了,做好自己的事儿,其他的就交给市场。我们就一心想把最好的留给观众,希望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节奏都是非常紧凑的,它都一定要给观众带来要么是心灵上的冲击,要么是喜剧能够让你发笑,要么是动作戏能够让你大饱眼福,要么是大场面的特效……所以每一刻都是我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让观众能有所触动的,我们才会保留到这部电影当中去。所以虽然它的时长很长,但我希望观众看起来是不吃力的,是很轻松愉悦的。”
从技术层面的攻坚克难,到文化维度的推陈出新;从创作流程的重塑再造,到产业生态的精心构建,一场意义深远的国漫革新正在深度改写中国文化产业的基因图谱。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续写票房传奇,中国动画产业已然站在全新的起点之上。导演饺子认为,这部影片的斐然成绩,绝非一时的灵感迸发,而是系统化工业能力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晶。“包括电影院的兴起、数量的增加,这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正好水到渠成,到了今天才有这环境,这种东西我觉得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也算是遇上一个好时代,所以才有这样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去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最终还能够得到回报。只要这样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我相信后面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创作者,更多更好的作品,这是一个趋势。”